前些天我们一群朋友聊起了共情的话题。
某天去柜台办理业务,当窗口接待冷冷说这个业务办不了,你会怎么回答?
A气愤不已:这种人还做什么接待?
B感慨:大家都不容易,想想人家一天都在说同一件事情也挺累
A对B的退让感到不快,他认为这是一种纵容。
而B对A的咄咄逼人摇头,他觉得作法太过自私。
两方各有论据,争来争去让我不禁想到问题的主角,共情。
A和B都没有经历过现场,即便经历也是各不相同,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感受。然而接近标准的要求其实也比较简单,换位思考。当你成为柜台窗里的接待员和站在窗口思考的角度以及表达的观点都是以自身利益出发,很难打开让对方点头的豁口。
我曾听过很多名人说利他主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从字面上理解,利他就是便利他人。一来这样做锻炼自己的处理事情的能力,二来方便他人快速解决问题。我想这算是共情的一种方式吧,让自己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整件事情的始末,看清一件事情的多面性。但也有换位思考不到位的时候,就好比我们开头所说接待员,或许她就是不想给好脸色,没能经历过你的事情,或感受层度不一样。就算你对着她笑露8颗牙,着急得满头大汗,她也只是认为你小题大作。
所以微博热搜小伙子逆行崩溃时,有很多人说一件压根不算事儿的事儿击中泪腺,还击垮求生欲很奇怪。
对于不理解你的人,我认为主动调节的一方只可能是你自己。因为你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而他无法感同身受,何必逼他去理解?就像大家坐在一起聊各自家乡的美食,别人吃都没吃过,怎么评价它好吃不好吃,口感怎样,味道层次等等。
当你放下说服他的欲望,或许这也是一种共情吧。所以共情的存在的确是解开问题的第一把钥匙,而且也在提醒我们做个豁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