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人,都是些容易做的、力所能及的事。但他的弟子冉求却没这么想,冉求说:“对于您说的道,我不是不喜欢,只是我力量不够,做不到呢!”孔子说:“说自己力量不够的人,事情往往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你这样说,是给自己画定界限而停止向前啊!”结果,冉求还是没听进去,并没有坚持修自身的仁德,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各种技艺的学习上,成为孔子弟子中掌握技艺最多的人,虽在处理政事方面有很优秀,但却帮助季氏聚敛财富,惹恼了孔子,以至于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弟子了,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
孔子说的“仁”,很简单,就是“我想要仁德,仁德就到我身上来了。”但这么简单的事情,却没人能做到(颜回能三月不违仁,孔子却“忘记”了),孔子痛心地说:“有人能花一天的时间用在仁德修养上吗?我没有见到力量不够的人。大概有吧,我却没有见过。”花一天的时间修仁德,每个人力量都是足够的,却往往一天或一个月偶尔具有仁德,做不彻底,或者根本不做,不是做不了,而是坚持不了。
传说苏格拉底开始教学生时,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个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的举起了手。再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八成。
慢慢地,一年过去了,苏格拉第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最后成为古希腊另一个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事情是简单的,人人都能做,但坚持下去却很困难,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而这极少数人,恰恰是成功的人。换句话说,成功并不源于个人天赋,而是来自个人的意志,坚持做下去的意志。
八年前开始读《论语》,看到林林总总的译文,总是觉得不满意,于是萌生了重新翻译《论语》的念头,可是,担心自己的古文基础不行,就找了几个语文老师,跟他们说了我的想法,说和他们一起合作做这个工作,结果都找了各种借口推辞了。
没办法,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去做,定下的目标是每天翻译一则,开始也是很有激情,查资料、想象孔子说话的情景、斟酌文字、发博文,开头都很顺利,可到了四十篇的时候,进度慢了下来,开始怀疑自己所为的“价值”,其他的事情和爱好,练字、雕刻、手工、电脑逐步占用了翻译的时间,变成三天一则、一个星期一则,好在,自己还有些蚂蚁啃大象的精神,花了三年时间,总算翻译完了《论语》,回头看看虽说对翻译不够满意,但毕竟,这是我坚持完成的第一项工作。
坚持做一件事是非常辛苦的,不仅仅是别人在怀疑“有什么用”,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在怀疑。有了这次坎坷而坚持的经历,我也渐渐想通了,人生苦短,不是因为“短”而苦,而是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更大的事,却又不甘于从脚下做起,大心小脚,怨天尤人,这才是苦;若脚踏实地去坚持完成自己的理想,即使是小时候的理想,那么,时至今日,必不会有苦,只会有乐。人生的成功,贵在坚持,无他。
古语说,“勤勉的办法没有什么特别的,只在于有恒心去坚持而已。就像一匹好马即使善于奔跑,但精疲力尽跑到一半就停下了。劣马虽然慢慢小跑却不停歇,可能反而会先到目的地。”敢于把自己当做“劣马”、当做“笨鸟”,先去做、慢慢做、坚持做,当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别人对你的目光,也就是仰视,然后,再仰视,天才的练就,正是如此。
(向雄读《论语》之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