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古人对于春节热闹气氛的写照,追溯至宋朝,我们可以看到那对饮屠苏的长者、燃烧鞭炮为春节制造热闹氛围的孩童,再繁华一些的地带,还有逛庙会的活动,商贩的叫卖、民间艺术的表演还有祭祀神佛、请愿祷告的各式活动,无疑为年增添了光彩。
小时候读及与年有关的诗句,除了感受到它热闹的节日气氛外首先想到的便是为年夜准备的吃食了,家里的年夜饭都是奶奶准备的,记忆里,奶奶在这一天总是从早忙到晚,一家人吃过早饭后,她又是忙着炖汤,又是收拾清早起来为节日“牺牲”了的老母鸡,蒸笼里还有一格蒸肉和几笼包子,它的香气随着灶火的猛烈飘散开来,我的鼻嗅着,心儿也觉得欢喜,想着晚上不仅可以吃一顿好吃的还可以收到压岁钱,如此,实乃幸福。
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围着火盆看春晚,那时候手机还没有现在那么流行,还没有“低头族”这一说法,大家看着电视,吃着奶奶准备的瓜子、花生,时不时聊聊天,暖融融的家里丝毫没有冬日的寒。
后来读及戴复古的《除夜》“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只觉这场景似曾相识。
但有些美好似乎像是只存留在记忆里一般,缥缈不可及,伸手触摸却早已不见。
奶奶不再是从早忙到晚,年夜饭变得简单了许多,可能是奶奶年纪大了,也可能是她爱的人走了。
我们的味蕾越来越挑剔了,不再那么喜欢她做的饭菜,可是离家太久最想念的还是家里的味道。
手机越来越流行了,看春晚也越来越难凑齐一家人了。
年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
小时候觉得年只是单纯的美食,长大后才发现这里面其实还有团圆,是思念、是爱,但却总少了点味道。
春运中的迁徙,年的团聚,一家人和和美美才是春节的意义。
饭桌上爸爸和我说起让我带奶奶去北京的事,北京其实是爷爷的梦想,如今爷爷不在了,梦想却还是要实现的。
也是在爷爷这件事上我才真正理解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有时候你以为日子还长,不过是你的日子挺长,他们不一样啊。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相思看似寻常,但在除夕夜所做的却是最为真切。
毕竟团圆都是人们所期盼的,有期盼才有思念,才有那些团聚。
窗外爆竹声震耳,烟花漫天,耳旁播放着房东的猫的《难得》,最难得的是什么?是这夜有炉火的温,有不一定相通但一定彼此理解的灵魂,有即便一无所知但有勇气面对的明天,还有此刻陪你一起守夜的那个人。
愿你生命中的“年”圆圆满满,无缺席,无遗憾。年年岁岁,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