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学习又肚子不饿的时候,就只想听歌了。嘿嘿,今天,想写篇关于music的杂文。
作为一名96年出生的在读大学生,我可是从小学开始就很喜欢听歌了呢,可能是由于小时候待在外婆家比较听话,不怎么看动画片也不怎么玩玩具,偶尔会去同学家钓龙虾什么的,不过大部分时间都很宅吧。小时候还没有“宅”这个说法,只有听话和内向,所以有人说我听话有人说我内向,这两个词儿,我可都不喜欢。
小时候和音乐接触的方式,是磁带和收音机,虽然我是被当代社会标榜为标新立异的90后一代,但是小时候条件还是很艰苦,生活方式还是没有完全现代化的,那个时候家里有很多表姐买来的磁带,里面大多是情歌,那个年代最风靡的就是周杰伦、林俊杰,女歌手有印象的,是张韶涵和刘若英,磁带听完了就会听外婆的收音机,遇到那种旋律很动听的,会迫不及待用纸笔摘抄下来,歌词本存了好几个,那个时候的摘抄方式是,听一句按暂停然后写一句,后来上了中学后放CD看MV才知道听出来的歌词好多不对,不过那个时候的音乐真的是很奇妙很美好。《星晴》《简单爱》。。。小学最爱听的歌还是那首《江南》,“相信那一天,抵过永远。。”。家里没人的时候,会一个人陶醉的模仿,不过那个时候真的只是单纯觉得好听,藏在歌里的情愫,非全然不知却是朦朦胧胧。
后来青春期伊始,迎来了一个叫非主流的时代,迎来了批量的网络歌手。欢子、六哲等一系列非主流伤感音乐,深度怀疑歌手上一秒才失恋,不然伤感程度怎么会那么强烈。荷尔蒙叫嚣着不成熟的少男少女,大街小巷每天播放着最新上线的伤感音乐,有些还有矫情的对白,诸如“我们真的回不去了吗?”“想你的时候我会45度角仰望天空,那样眼泪就不会掉下来。。”这种。那个时候可不知道所谓矫情究竟为何玩意儿,也许就是荷尔蒙刚刚发芽的感觉。现在再回头听这些对白,真的让人恨不得引爆播放器。 不过我要告诉你一件事可别笑,当年我也在播放器里偷偷藏了一首非主流音乐,名字叫《飞向别人的床》,哈哈哈,是的你没猜错,歌词和歌名一样黄,可以说是某方面的启蒙导师了哈哈哈哈,但是那个时候听旋律还是不错滴,只是由于歌词露骨从来不敢在公共场合听。
再后来青春期随着父母的期待高考的来临少了些许浮躁,高中三年听得最多的就是汪峰。带点励志,带点摇滚,带点伤感,就像高中生活一样,用很励志的起早贪黑来压制自己内心的一万种小叛逆油然而生出的一丝丝伤感,不过汪峰的歌曲总的来说是很正能量的,就像在之前《中国好声音》里担任导师时一样,他老喜欢问学员“你的梦想是什么?”。在我心中,汪峰就是一个有梦想有情怀的人,可能他也有一些负面新闻,但是我喜欢的是他音乐里的情怀,和他是什么人无关。那个时候,看了一部剧叫《北京爱情故事》,刚好又听到汪峰的《北京,北京》,“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在这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那个歌词真的把北京写得好沧桑好有生存气息的感觉,可能就是这股子文艺气息燃起了我对帝都的向往之情。汪峰还有一首歌《你是我心爱的姑娘》我也很喜欢,“从此希望你明白,我就在你身旁,无论你在多远的地方”,多好的爱情啊。
大学里随着各类电子设备的拥有,听的歌开始多了起来,以前只要听到歌曲就会很开心,现在要比较哪个App的歌单最合我口味。还是偏向旋律和歌词都像故事的中文歌曲,陈奕迅的“我一直相信有些人我永远不会等,可是我明白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会哭”,许巍的“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宋冬野的“我知道这个夏天,就像你一样回不来,所以你好再见”,李志的“天空之城在哭泣,越来越明亮的你”,薛之谦的“我听完你爱的歌就上了车,爱过你很值得”...大二学了吉他之后,开始自己学着弹一些简单的曲子,也因此喜欢上民谣,网易云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听民谣的平台,民谣是一种怎样的音乐,我相信每个喜欢民谣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它是诉说是发泄是叫嚣是回忆是无奈是洒脱,它能以讲故事的形式走到人心的最深处,撕扯你抚平你,让你依旧向前。年纪越大,越想向经典致敬,王菲张学友林忆莲李宗盛,这些发声就跪的歌手啊,可不可以永远唱下去永远不离开?
我们爱过的音乐,一段故事一段感同身受,一段回不去的时光,一段带不走的记忆,无数个失意失落的瞬间 ,感谢这些年音乐的相伴和理解,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颜色更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