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案》照应着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与莫尼亚蒂的生死对决。
“梦的补偿机制,重现。感受儿时的痛苦。”
——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集开始玩场景和心理,看以看出的主题有荣格的“梦的补偿”机制。
荣格说:人在现实种展现的不过是心理的一部分,更多的意识像冰山一样存储在潜意识中,而做梦能让我们进入日常无法进入的潜意识。
而补偿机制,则类似梦魇。有些我们童年时缺乏爱,或者被人孤立时的体验,在成长后被我们遗忘,但依然存在潜意识中。所以有时候我们面对特点场景或者特别的言语,会有不可言状的抵偿感。
心灵收到影响,那么人就会不自觉地选择淡化或者遗忘,这是普遍的心理保护机制。但梦境不会,有时候会引入我们再次进入那段创伤的回忆,并尝试修复。这种疗法也被利用与当下普遍的心理治疗中,并证实是有利的手段之一。
重现场景,感受痛苦,并试图修补,这才是最终能消除痛苦的方法。
这种情况,被电影大量应用,电影能烘托气氛,展现心理层面的场景。如诺兰的《盗梦空间》、金敏的《红辣椒》还有《神夏》的这集《最后一案》。
儿时回忆的不断闪回,莫尼亚蒂的形象不断出现,无逻辑的诡异场景。无一不是加深这种“梦境”表达的手段。(“无逻辑”——人有时无意义的动作,可以看作是潜意识的暗示。并越过心理保护机制,直达内心。)
侦探片,沦为意识流……
“结局一定的情况下,要看使用什么手段达到。”
——夏洛克变成低配版《电锯惊魂》
除了这个心理手法的利用。另一个就是场景剧情安排,这次整篇都被放在一些较为幽闭窄小的场所,还有一系列隐喻道具加深氛围。整体色调较为阴暗,场景切换频繁。恍惚间会走进《电锯惊魂》场景片场,不过是低配版的。
因为如果电视结局已经确定,那么你就要构想一个有趣虐杀过程,虽然台词可圈可点,当是这种简单的“二选一”的设置,有点“boring!”
有限的选择,单一的线索。人们更多的是喜欢看见那种追求全部,或者抛弃一切的情感。当然现实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不可认知的角色会导向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吐槽一句:“不聪明的老早崩溃,聪明的还在权衡利弊。唠唠叨叨地权衡。”
“剧组的妥协。”
——符号化的角色设定
从模式化的人物,再到这集流水的龙套角色
角色坚持三季之后都有点疲软,就算那个脱衣舞房东有骚红的阿斯特·马丁,警探有案件引入的功能,但依然没能吊起观众胃口,这集干脆全部抛弃了。剧情集中在依然可以看看的主角三人身上。
因为人物符号化严重,而且没有继续发展的潜力,例如玛丽坚持了两集,生完小孩就领便当退场。比较好的处理就是像《黑镜》那样,每集都是新鲜的短剧,精神内核一定,或者就是像《权力的游戏》角色死亡或者地位变动造成新的格局。
话说,最期待的莫尼亚蒂出现了几分钟,结果是意识流的幻想。一开始觉得整部片都值了,后来觉得被欺骗!编剧成功为迷妹续了几秒的惊讶!——一个塑造完美的角色,剧情少,而充满冲突。——执行力强的坏人,永远是戏剧里偏爱的一环!
再厉害的夏洛克,在小范围内是独特的,但在大环境下就会被更广泛的类所包含。这也是现实中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
按大类来说,夏洛克的标签有:逻辑思维、自负、冷静……加上这季的情绪化。→内向的宅男型。如果换成《权力的游戏》时代背景,怕是活不过5分钟。
但,一个没法固定特色的人,我们也不会喜欢。那不是个人,是个大杂烩。这是自然界的矛盾。开上帝视角的话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总的来说,这部剧可以达到“才华横溢”的阶段,但最终依旧没达到“天才”。
因为:
"Talent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hit; Genius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
—Arthur Schopenha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