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在诚品书店看的,当时其实感觉不深,但是回来在网上想这本书时,被一篇书评深深打动,如果这本书的摄影作品,能配上这样的文字,我想我当时一定会买了吧。
有人把中国压缩在词汇里,有人在村庄速写中国的形状。有人把中国绑在一条高速公路旁,也有人把中国装在车厢上。轰隆隆的火车,定员的车厢,抢上抢下,人来人往。火车吆喝一声,乘客一拥而上。昂首踏步,安之若素;热火朝天,应接不暇。千姿百态的不仅是上车方式,还有人生。 总说过了这个车就不是那个站了,哪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儿。我们在这趟有去无回的“时代号”火车上出生,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旅客,挥之不去的是根深蒂固的“乡愁”。但包一扔,袖一挽。牌面摩擦桌面,车轮撞击铁轨。一个从容不迫运筹帷幄,一个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不一致的不止是节奏,还有象征。当火车拉着你呼啸着阔步追赶下一个时代的时候,我们终于开始想念列车员那未必亲切却一定熟悉的声音——“来,脚收一下!”
文字和图片的冲击对我极其的大,当然可能如果原书就有这样的文字,可能这也就不是出自一个摄影师的本意了。
火车——确实是中国人最具共鸣的一个场景。火车串联起了家乡与远方,串联起了亲人与爱人,串联起了惬意与忧愁。人们上车前是一个状态,进入这个胶囊,下车时又是另一个自己了。想起了大学时,我与朋友一次从北京到嘉兴的硬座之旅,当时觉得自己身体还行,就说来个穷游,咱们硬座去旅行吧。然后刚上了火车,车还没开,发现这趟奇遇已经开始了。座位应该是4个人的,我们到之前已经坐了4个大哥大姐,最终挤着坐下了,就停他们在讲自己的故事,一个大哥是50多岁一人环游中国,一个大姐是传说中被拐卖的童养媳,一对夫妻是南方来北京做小本生意的。一路上,6个人可能从不会有人生交集的人,就在这列火车车厢里,在各自的人生中交叉相见相谈,离开了这列火车又各自消散。
人与人可能就是这样,起点不同,终点亦不同,但既然在一列车厢,不妨认识一下,做个彼此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