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家风家训,我揣测只需往道德文章上写,就不会跑偏。但我想先把“家风家训”这个概念作为一个对象加以考察,了解本质,认知属性。因为只有知其“药性”,方能“对症下药”。
那就从很久很久以前智人的起源讲起吧。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一旦群居,就会形成了大家庭,但远古的人类衣穿不暖、饭吃不饱、连话也说不清,遑论家风家训,我猜那时家长即使有所谓的思想,也顶多只会对女儿说一句:嫁给那个跑的快、力气大的,这样才能吃的饱。
后来人类由采撷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东西方文化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西方小国城邦,国家物资相对单一,人们在自愿、平等基础上的交换自有物品,于是产生了契约精神。
而中国是大一统的国家,地大物博,自给自足,形成以土地为纽带、以父权权威为管理模式的家族生活。皇权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权的外延,所以哪怕皇帝三个月大,都是“君父”,皇帝说以孝治天下,那是要臣子们别闹事,要听他这个老子的话。
说远了,回来继续接着聊家族生活,中国封建(帝国)时代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百十来号人,没有个权威人物当家,那必然是乱套的。古人都是束缚在土地上的,很少外出,但凡家族里有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年长的男子,侃侃外面的见闻,偶尔说几句之乎者也、明了事理的话,就能充任当家长,他的话也就成了权威,这应该是家风家训的原型吧。
当然这里面也有集大成者,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家书,都是家风家训的经典。
至此,我总结家风家训有两个内涵:一个内涵是基于封建家长制的盲信盲从,如必须生男孩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一个是作为家族优良文化和品质的传承,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时至今日,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开明,我们的思想见解有了一定的飞跃,所谓的家风家训也就特指家族优良文化、品质传承的定义了。
但是我们也要懂得,传承家风家训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我们的目的不是生搬硬套的去记忆家风家训的那些话,而是去理解家风家训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一种方法。
这里插一段辛弃疾的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欲上层楼,欲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牵强附会的引用这段词的目的是想说,祖辈给我们留下的家风家训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历而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拿来指导我们生活时,一定要考虑我们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并结合我们生活面临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运用。毕竟即使是真理也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中加以验证。
这社会有太多的“病毒”,我们都不可避免、或多或少的中了些“病毒”,正确运用良好的家风家训,其作用就是我们为自身开了一服“解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