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大城市、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之中,我们丢掉的不止是落后和愚昧,还有根深蒂固的自然和热情。
第一个夜晚:回不去的夜聊生活
在外出求学之前,我的整个青少年以及童年都是在乡下度过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现在繁华、多样的城市生活是远远不及乡下生活的自在和洒脱的。其中,最值得回味的可能是乡下的晚上。
在乡下,黑夜意味着吃饭和休息。在劳作了一天的繁重压力之下,农民披星戴月的走在归家的路上,可能是有节奏唱着摇滚的拖拉机,也可能是叮叮当当敲打着的自行车,还有年迈的老人喊着古老的号子催促着大黄牛,也有一部分人会拖着沉重而轻快的步伐走在路上。然后,除了偶尔“喊你回家吃饭”的声音之外,整个村子陷入了平静。
不过,这个平静也仅仅维持十几分钟。
“老王,出门啦!”这个称谓随时有所改变,有时候是老魏、有时候也是老夏,不过不变的是:随着这一声喊,整个村子再次开始热闹起来。这放佛是一个信号,已经吃完饭的会自发的走出家门,没有吃完饭的在加快速度···这个乡村的夜晚,才刚刚拉开帷幕,这才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夜晚。
我从老家的大门望向街道两边,在只有月光和星光的挥洒之下,影影绰绰的是一堆有一堆的人影:零星爆出火花的一定是在抽烟的青壮年组,总是围绕着田里种的什么、今年果园的行情、明天是否有雨,要么就是哪款农药好用、什么时候该浇地、果树有没有生病等等;在十字路口围坐着的一般是老爷爷们,他们一手拿着古老的烟袋“吧唧吧唧”,在云雾缭绕中谈论着过去和现在,我们玩累了就会围坐在他们旁边,听听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缠着聊聊他们过去遇到的稀奇事,有鬼怪、有狐仙、有义气也有唏嘘;听完故事,我们就可以赶往石磨旁边的奶奶们,她们有着婉转的强调,唱着那些流传百年或千年的小曲调,或者是以镇定人心的声音念着佛经,那些我们白天为他们念出来的生僻字,到了她们的嘴里总是有一种温柔、淡定的力量,可以抚平你浮躁的心和躁动的精力,我至今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从没有上过学的奶奶们,听我们念几遍生僻字就可以完整的记住整个佛经,在每个吹着热风的夜晚,有韵律的一齐念着那些希望和祈祷。
在街道上逛上半个小时,我们可能就会耐不住性子了,其实不用发愁,乡下的夜晚,有玩不尽的游戏和探索不完的宝藏。那时候哪分什么男和女,哪分什么大和小,一群孩子凑在一起,拎着自制的灯笼、打着灯光发黄的手电筒,噼里啪啦的跑向农田里,抓个知了、逮个青蛙,跑累了在草地上一躺,静静的看着满天的星光发呆,不过呆不了一分钟又开始和小伙伴挠痒痒、讲笑话,滚作一团。那时候,鼻子里都是青草的香味,满眼是沉静的星空,还有耳边的蛐蛐、知了的伴奏曲,身边是最最可爱的小伙伴,现在想起来都是满心的喜悦和自在。
但是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遗忘了这些,不止是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加快,农村的生活节奏也一样在变化。
现在即使回家,这样美好的夜晚也已经不复存在,悠闲、恬淡的生活已经被生活压力磨灭的所剩无几,零零落落的几个老人已经支撑不起那些值得回味的夜聊生活,年轻人更多的开始泡在网上和电视里,他们谈论的话题也已经是百里之外的大城市生活和工作,即使面对面聊天也要随时盯着手机的页面,再有趣味的故事也比不上群里那几分钱红包的热闹···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哪?物质生活有所提升,但是我们的心是浮躁的,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难以享受恬淡的生活吧。也说不上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也许那些恬淡的生活也是假象,我怀念的只是那时候的感觉吧。
第二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