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过程中,我经常说,不能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因为我们要怀着最美的期待,在陪伴和耐心的引导中相信他们会改变。甚至于,我一直坚持着,人格教育要比分数教育更重要,教育的初心不能为高考让步。今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反思了这个“贴标签”的行为,究竟是世人的误解,还是当事人的咎由自取呢?那8个学籍不在的孩子,或许他们的心也从来不在。
全省会考,我们学校并没有作为考点,所以学校领导、班主任一大早就带着各班学生搭乘大巴车前往15分钟路程外的另一所学校。车上46个孩子和我,从出发开始,井然有序排队、互相提醒东西不要遗忘,他们甚至在车上和司机师傅亲切的聊天。
班上还有8个孩子,他们的学籍并不在我们学校,虽然平时都生活学习在一起,但是遇到大考,他们需要回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再前往考点。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所有的老师在抓成绩的时候并没有因为他们学籍不在而有任何的疏忽,都当成自己家的孩子。我也反复跟家长强调,平时的管理绝对不会因为他们学籍不在,而有所松懈。
从昨天请假离校回家备考,8个孩子里面,只有1个孩子、1个家长在孩子到家以后跟我报平安;今天在考点相遇,只有1个孩子见面问了老师好,其他人形同陌路的冷漠真让我怀疑平时的教育是不是都喂了🐶。我们只是换一个路线,但依然在同个考点,他们就全部脱掉了校服,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踩着六亲不认的步伐,从校门外成群结队地走进来——现场的每个人不由得发出来感慨,“这真的很社会!”
一直让我头疼的第五组因为一下子4个人回家备考,而表现得非常优秀,安静、上进、动作快,叹了口气,隐约中我似乎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那些我们一直努力想要改变的人,他们未必想要改变什么。
你们今天的冷漠,也换不来我日后对你们有多少热情。
有些标签,自己给自己贴的,怨不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