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清明,它既是一个自然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俗丰富,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主要内容有扫墓祭祖与踏青游玩。出行在外,吃食是必不可少的,清明节也有属于它的特色美食,传承已久。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是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寒具诗》。在这首诗中,他极力称赞了这种名为寒具的东西。那么这个“寒具”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寒具”是馓子在两汉时期的别称,为寒食节所具,就被称为“寒具”。馓子,音同“伞”,是一种油炸食品,制作材料简单,只需要水,面粉,油盐等即可,吃起来酥脆可口,唇齿留香。
吃馓子做馓子的地方很多,滕州馓子,济宁馓子,徐州馓子还有淮安茶馓等都很出名,其中徐州馓子就是苏东坡赋诗一首的对象。吃馓子习俗由来已久,宋代之前,清明节与寒食节是分开的,为了纪念那位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山做官的晋国功臣介子推,人们在寒食节要禁火,吃冷食,其中就包括馓子,而入宋以后,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融合,所以馓子变成了如今的清明节特色小吃。
在江南地区,青团是清明节的传统特色小吃,俗称青团子,因为只在清明前后一段时间才能吃到,也叫“清明果”。制作时要将艾草汁(或其他野菜汁)拌入糯米粉,做成碧绿色的面肧,再包入豆沙或莲蓉等馅料上锅蒸熟。出锅的青团油绿如玉,软糯香甜,带有清淡的艾草香气。另外,青团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艾草性凉利于清热解毒,平抑肝火,糯米性温利于养胃健脾。吃青团的历史与馓子相似,青团原本主要是用来祭拜祖先的,但现在这一功能逐渐弱化,青团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馓子,青团子,还有其他等等清明时节的美食,被制作出来,包裹着人们给予的无限美好寓意被送入人们口中,让前人后人得以在平淡生活中有了一场舌尖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