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他一直梦想成为第二个周公。
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
公元前501年,鲁国任职,中都宰、司寇
公元前497年,离开鲁国
公元前497年,来到卫国,几个月后离开卫国,匡城之围。识大势,看到赵简子杀二贤,决定不去晋国。
再回卫国三年,不受重视,南子见孔子。离开卫国,途径卫宋交界地仪,被宋国司马桓魋追杀,逃出宋国。
公元前492年,来到陈国,三年。
离陈国去楚国,公元前489年来到楚国的负函,同年再离楚回到卫国。
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专心教育事业。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73岁。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
一、因材施教,启发示教学,温故而知新,理论结合实际生活。先从诗歌的教育鼓舞起人善良的倾向,再在礼数上加以约束,最后在音乐里陶冶。
二、思想价值观、教导弟子根绝四种东西:1捕风捉影的猜想2把事情看的死死的3固执自己片面的看法4把主观的“我”看的太大,处处放第一位。
三、以身作则,虚心求知。
四、由于传统阶级思想,孔子轻视劳动教育
五、编写《春秋》,孔子的第二次生命。
感悟:
孔子本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连普通他都说不上,但孔子从小好学,在那个崇尚知识的年代,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 。让他成为了一个不仅平民尊重的老师,也成为执政者、贵族的座上客。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他想用“礼”来达到治理国家,天下太平的志向。一生寻寻觅觅,走走离离,一生都不得志于政治。有人评价他只是社会活动家,而不是政治家,是很确切的。
活动家没有政治家的特质,所以孔子注定在从政之路上不能长久。
孔子用早已落魄的“周礼”来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就像用过去的工具还操作现代的机器,必定也要失败,没有适应社会发展。
孔子在外奔波了14年,最终回到自己的祖国—鲁国,专心于教育。14年的经历,让孔子在思想上更加成熟,见底更加有深度,人生境界也更有层次。比如,他回鲁国前还一直醉心与政治,想置身于政治舞台,后来他认为不一定非要在政治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能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政治,也是在政治中。
孔子身上有太多的优点,但也有很多时代限制下的缺点和不足。但儒家很多思想在现代依然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