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完成后:回顾
回顾是敏捷方法中的传统,整个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回顾这次冲刺的收获。这个学习阶段对于改善你们自己的设计流程非常有帮助。
这一阶段的方法很简单,并且比较随意。按照Start-Stop-Keep的格式(SKS方法 ),让大家回答三个重要问题:
△ 还有什么我们可以做的吗?
△ 我们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
△ 有哪些流程卓有成效,我们该持续去使用的?
同时也可以让大家对本次发布的功能做回顾和评价,但记住保持会议的简短(15-30分钟)。
当然,对于规模庞大的产品团队来说,没办法让每个人都就以上三个问题发言,这样的话会议得持续上三天三夜。此时可以将团队中的关键成员任命为“调查员”,在会议开始之前,给他们一天的时间回顾设计冲刺的全过程。鼓励他们在会议之前与大家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最后的会议当作“心灵的交流”。
下一章,也是最终章中,我将会给出几个敏捷UCD流程的实际案例,这样你们会对该流程在不同时间长度的不同项目中如何运用有着更深的理解。
三个实例研究:设计冲刺如何适用到不同的场景中
敏捷UCD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以不同的速度运用于不同的场景中。项目的进展往往受到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整个团队的责任感、组织形式以及关键人员能否参与。
本章我们将一起回顾我从普华永道数字部门所负责的50余个设计冲刺项目中选取出的几个案例。因为保密协议,我无法深入到设计的细节,但会给大家讲述关键的经验教训。
跨国软饮料公司委托:一周时间
1.问题
自动售卖机产业自2007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2007年的产值为234.1亿美元——到了2011年,只有189.6亿美元。它之所以衰落,因为在其他地方购买产品变的越来越便捷,例如街角的商店、咖啡馆或餐厅,这些地方现在都提供食物+饮料的套餐。
2.目标
这一机遇下,一个跨国软饮料公司的澳大利亚分公司想要为购买他们的产品创造更好的体验。他们想要的不仅是便利,还希望更多地与顾客互动、更加了解他们。
3.筹备阶段
我们的团队共有8名非常有责任心的成员;其中3名自动售卖机方面的专家,两名UX设计师,两名市场人员,一名产品负责人。因此我们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设计冲刺。
我们安排第一天为“准备”(set up to succeed)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想要在接下来的设计流程中进行验证的假设:
△ 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学生
△ 没人会随身携带硬币以便在自动售卖机上使用
△ 人们不愿意用自动售卖机购买东西,是因为它们往往不够可靠——比如说,吞了你的硬币确不给你想要的商品。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我们进行了头脑风暴,随后大家走出公司,在悉尼街头进行游击式调研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我们的团队分成了3组。每一组都有一名专注的采访者,他们能够大方地接近并采访陌生人;其他人则担任记录员的角色。采访结束后,我们给接受采访的人发放软饮料作为奖励,最终一共采访了12名用户。
当天的工作结束前,大家交流和总结采访结果,并得到了以下发现:
△ 大部分人都已经不记得自己最近一次从自动售卖机买东西是什么时候
△ 通常来说人们更愿意从小卖部购买该品牌的产品,或者在咖啡馆或餐厅中以套餐的形式进行购买
△ 有些人不愿意买饮料,是因为他们觉得包装的瓶子对环境有污染
△ 有些人不买饮料就只是因为他们不喜欢
4.执行
第二天一开始,我们就制定了3个HMW问题来帮助我们得到解决方案:
△ 我们要如何让用户明白最终方案的好处和功能性?
△ 我们如何设计出从自动售卖机购买软饮料的最容易的方式?
△ 我们怎样才能让用户对我们的解决方案产生依赖性?
大家决定将执行阶段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以协同设计的方式,将我们经过调研验证的假设转化为设计;第二部,走出公司,测试这些方案。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同时进行协同设计和原型制作。一旦完成了一个HMW问题的方案,UX设计师会马上着手制作用户测试所需要使用的原型,其他人则开始设计下一个HMW问题的方案。
我们的原型设计师在其他人吃午饭的时间就完成了原型的绘制。
我们的目标是在2小时内,每人至少和5位用户进行交谈。这天结束时,我们总结当天的调研结果并与团队其他成员交流分享。
接下来的7天,我们都在重复上午协同设计、下午用户测试的流程。
5.结果
最终我们一共测试了82名用户。
得到以下发现:
△ 我们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一个App,人们既可以用它进行购买,也可以与它交流互动。
△ 会使用我们产品的人物模型有以下两类:
1)每周至少饮用2-3瓶软饮料,希望能有更便捷的付款方式的人群;
2)每周至少饮用2-3瓶软饮料,希望能有更便捷的付款方式,且希望和App进行互动的人群;
这些人物模型包含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符合人物模型基于行为的定义。
8天的时间接近尾声,我们的用户开始问我们这样的问题“这个产品什么时候发布呢?”“这个很棒”,以及表达“我肯定会用这样的产品。”
新西兰某银行:一周的敏捷设计冲刺
1.问题
新西兰的一家大型银行已经超过5年没有更新过他们外汇业务的门户网站了。这个网站甚至都没有为专家用户提供足够多有用的交易信息。
2.目标
为换汇创建一个简洁但是专业、人性化的流程。
3.准备阶段
这个项目从“准备”开始。我们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案必须在两类人物模型中获得平衡:充满自信的用户和对自己不那么有信心的用户。
充满信心的用户包括那些像企业CFO之类的人,他们只是用我们提供的服务进行交易—他们从别处获得交易所需的大部分数据和信息。
而不太有信心的用户则由小型企业的会计等组成,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经常对于自己的操作感到焦虑,害怕在交易上出错。
我们假设用户需要:
△ 快速和简单的服务
△ 帮助他们做决策
△ 对他们所进行的操作有信心和掌控感
这一阶段我们产出了两个HMW问题:
△ 我们怎样让没有信心的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到信心十足?
△ 我们如何为专家用户提供足够的信息好支持他们做出聪明的决策?
4.执行
我们的客户团队非常忙碌,在执行阶段只能投入两天的时间和我们进行团队协作。
我们确保这两天的时间中,有一天的时间进行用户测试,另外一天的时间进行协同设计。其他时间我们的两位UX设计师进行原型的绘制。
5.结果
迭代了三周、与15位用户进行测试后,我们发现专家用户需要简单的服务,但又不希望它太简单。
这是因为他们想要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好让他们判断何时该进行交易。这种类型的用户也不需要在决策时为他们提供太多帮助。他们觉得如果基于网站提供的建议而不是原始数据来做交易,他们就失去了自身教育和经验的优势。
两类用户都会在系统响应过于快速时表现出不适-尤其是在对大量金额进行兑换时。在服务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更多的掌控感。
在项目结束时,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评价:“哇,确实很容易”,“这比现在的版本好太多了”以及“什么时候会发布这个版本呢?”
恒天然集团(Fonterra):三个月的敏捷设计冲刺
1.问题
恒天然集团的农民没能从这家公司获得提高牛奶质量和产量的正确信息。这样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无疑至关重要,因为牛奶非常容易被病菌感染,从而导致大量倾倒和浪费。
2.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无论在围场或是挤奶棚中,我们都要为乳品公司的农民提供和他们的奶牛、牛奶相关的准确信息。
3.准备阶段
我们的准备阶段从创建问题假设开始。例如:
△ 农民不会用智能手机,因为他们的工作需要频繁用手
△ 农场的信号不良,我们怀疑智能手机在这样的场景下能否正常工作
△ 我们需要为农民的大而粗糙的双手创造一个大而明显的设计
很明显我们需要赶紧和乳品公司的农民聊一聊,以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
拜访过一些农场后,我们发现:
△ 许多农民实际上对科技产品很热衷,他们手握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也知道怎么去使用它们
△ 农场的网络信号也非常稳定(97%的新西兰人可以接收到3G信号)
4.执行
随后我们协同设计出解决方案,探索农民需要一些什么数据,及什么时候需要这些数据。
再下一步,我们邀请当地的农民参加用户测试,并通过Skype与新西兰其他地方的农民进行了远程测试。这个项目和其他项目相比,进展相对缓慢,我们与用户之间的地理距离影响了延长了测试的时间。
5.结论
最后App发布的时候,收到的全部是积极的评价。农民们的反馈包括“太赞了”,“很棒!”以及“这是恒天然做的最棒的一个决策。”
总结
敏捷设计冲刺是一种可适应性的设计流程,不论你是在大企业还是小型初创公司,在任何场景下它几乎都能运用自如。
其所针对的目标也可以千变万化——它可以帮助进行任何形式的设计:网站、App、停车设备、店铺布局,甚至是职业规划。
如果你对整个流程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就能够按照自身的时间需要将它安排到任何工作场景中去。
通过这样的方法,针对正确的设计问题、构思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就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