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人生分为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可称之为迷茫之境。
这是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会经历的,当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开始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开始确定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时,因为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而产生的迷茫。这种迷茫期有长有短,有的人可能很早就确定了一生的追求,比如王阳明,在小时候就立志读书做圣人;有的人可能晚一点才知道要做什么,比如孔子,“四十而不惑“(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说孔子在四十岁才确定自己一生的志向:做“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克己复礼”的大事)。当然两者相比,可能王阳明小时候的立志并不能算做是很清晰的方向,而只是他的一个模糊的想法,就像我们小时候想当科学家之类的,毕竟他是在经过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之后,才最终确定回归于儒家学说。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我们可能并没有像“做圣人“这样高远的目标,但不管如何,我们都在寻找一件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事情。寻找的过程肯定是充满了尝试,充满了痛苦,充满了迷茫的,但一天不找到,我们就一天不得解脱。正因为不得解脱,才在夜深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心灵无处安放的迷茫。
我们苦苦追寻,但结果可能并不尽人意,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迷茫之境,于迷茫之中离开人世,结束自己迷茫的一生,实在可悲。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于迷茫之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踏入人生的第二种境界。
第二种境界,可称之为执着之境。
生而为人,如果有幸找到自己可以为之一生奋斗的目标,实在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所以一旦找到了,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一样,日思夜想,为之憔悴,却不后悔。
执着之境,即执着于这个目标,愿意为此付上全部的时间,精力,和一切所有的。
我觉得自己目前就处在人生第二种境界上,前面三十多年,也是一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试试这个,试试那个,可是试来试去,终究觉得这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使在做的工作,也只是为谋生而已。谋生当然没有错,为了生计,我们可以去做很多职业,但从更长远,更高的眼光来看,人还是要找到自己想做,又能实现人生意义的事。
幸运的是,在最近,我好像找到了这样的事业,自己喜欢,能一直做下去,又有意义——那就是写作。这是一件不赚钱也愿意做的事情。
突然想到鲁迅先生,他本是学医的,为的是治病救人,可是当他看到国家落后,国人麻木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更想做的是,用文章来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我虽没有处于伟大的时代,也不一定有醒世的志向,但也想借着写作来达到完善自己的目的,并尽可能的影响到一些人。
执着之境可能会很漫长,十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因为你既然找到了人生终极目标,当然要花时间来完成它。至于最后的结果,可能实现了,也可能没实现。不要因实现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没实现而怨气满腹,否则便落于下乘了。
如果不管成功与否,都能够走出执着,平淡看待,那你就进入下一个境界了,那便是人生第三境。
第三种境界,可称之为豁然之境。
当一个人苦苦追寻的目标突然实现了,自然就觉得人生已经基本圆满了,达到了比较豁达的心境;而即使目标没有实现,但自己已经拼尽全力的尝试过,并无遗憾可言,也可以豁达的看待。
孔子的志向是“克已复礼”,周游列国,游说统治者接受自己的学说,可是最终却没能受到重用,于是他便知这是“天命”(五十而知天命),退而著书立说,教导学生。他即使没有成功达到目标,却也能够豁达的面对。
最近《繁华》热播,在里面演爷叔的是游本昌老师,他在节目中说到,他是一个演员,从小就向往电影,这也是他一生的梦想与坚持。可他拍完济公至今却很少再看到他,而直至如今已是80高龄,才又一次因“爷叔”重出江湖。他的梦想究竟算不算实现了呢,但不管如何,这份豁达,在他身上并不缺少。他热爱表演,但即使机会不多,身上也并无怨气,我想这便是豁然之境了。
人生三境,我处其二。写作是我要追求的事业,但不管最终是稍有成就,还是最终一无所成,都可以接受。梦想达成,自然内心喜悦;但即使没有,可曾经努力追求过,也并无什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