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中都有推崇、喜爱狮子的习俗,无论是石狮、雕刻、舞狮,还是神话、文学以及宗教中的狮子,都反映了这一点。
但对于整个大中华地区来说,狮子是“舶来品”,李时珍说“狮子出西域诸国”。中国古代本土不产狮子是事实,但却极度崇拜和喜欢狮子,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中国文化里的狮子。
因为稀有而凶猛,狮子开始进入中原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狮子应该是在东汉时期被当作贡品由西域的月氏国进献到中原来的。
普通百姓只能通过官府的宣传和民间传说中了解到这种强大的猛兽,“三人成虎”,甚至传言狮子能“食虎豹”,比中国原有的老虎还凶暴残忍,虽然事实上狮子的战斗力不及老虎,但人们普遍相信狮子是能取代老虎的新的“兽中之王”。
狮子是顶级肉食者,而古代的人们在面对这种强大的猛兽时,往往都会产生敬畏心理,而人们对于敬畏的东西,就会把各种想象中的事物强加在它身上。
人们会认为强大的猛兽身上都具有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久而久之,这种“神兽”就完全变成了人们想象力的造物,狮子开始变成了类似中国文化中的龙一样的东西。
敬畏,变成了崇拜,狮子取代老虎成为保护神
狮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其实是取代了老虎原先的地位。老虎是本土就有的猛兽,在以前一直被看作是万兽之王和“保护神”。甚至还有为了驱赶田里破坏庄稼的动物而祭祀老虎的,从古至今中国英勇善战的将领都会被称作“虎将”。
老虎常见,狮子很不常见,作为“保护神”的老虎在野外到处都是,古代命丧虎口的可怜虫也是数不胜数,老虎吃人是人们都知道甚至是都接触过的事实。狮子就不一样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传说中的动物,人们没见过狮子就好像没见过龙一样。人们认为狮子能镇住吃人的老虎,成为新的“保护神”,就这样,狮子就渐渐取代老虎的地位了。
狮子的民间文化内涵
佛教文化中,狮子是佛祖和菩萨的护法神兽,狮子有佛心,能保护佛教信徒。中原的佛教寺庙中,狮子也是作为“保护神”出现的。
在世俗界,早期的狮子是陵墓守卫,除了石狮,还有雕刻在墓室墙上的狮子。唐代之后,狮子的用途开始变多了,可以守卫陵墓、住所、村子、桥、官府……
陕西民间还有一种“拴娃狮”,就是在炕上最靠里边的一只石狮,功能就是系绳子,再把绳子绑在小孩腰间,防止小孩在大人干活的时候乱跑乱爬而摔到地上,因此又有“娃娃保护神”的说法。
在河南,传言开封相国寺的石狮子被佛祖点化,会庇护弱小,因此古时当地百姓都争相和石狮结干亲,石狮脖子上一串串都是长命锁。
在闽南和台湾有“风狮爷”,是一种泥塑或者是用陶制的狮子,人们认为风狮爷能够镇风克灾,保护村子的风水。
在湖南湘潭、娄底等地,人们在屋顶安装狮子,因为房子可能会受到妖物侵犯,用狮子镇守屋顶则可以保护屋子和住在里面的人……
我在即将发布的文章《传统建筑中的石狮子造型和狮子相去甚远,它真的只是狮子吗?》中详细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石狮子,有兴趣了解的可以把它作为扩展阅读内容。
本文首发于我的百家号【逸卿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