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先学会选书。初读者在选书的时候往往喜欢向厉害的人索要书单,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我认为更好的方式是先向自己提问:“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如果读的书不贴合自己的需求,那就很容易陷入为读而读的境地,而读书之后若是能立即解决自己最迫切的现实问题,自己就能马上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好处,这会激励我们继续读下去。所以书单可以参考,但不要视其为唯一的选择标准。
另外,我们还要选那些阅读难度刚好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的书,具体讲就是读起来有一点点难,但又能刚好读懂的书。不管别人说一本书有多好,只要你读起来觉得太难,也没什么兴趣,那最好不要硬着头皮去读,因为它和我们之间肯定还存在着一些信息缺口。强行去读,自己会很痛苦,阅读的兴趣也会很容易被消磨掉,所以在初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如果一本书选得好,那在读完它之后,通常你会有意愿继续读下去。另外,记得留心你认为好的书里面被作者多次提到的书,这些信息往往都是你继续发现好书的线索。
选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书籍是精神食粮,我们“吃进”的东西会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如果不分好坏见书就读,可能会“读出一身病”,这样读书还不如不读。所以选书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肤浅的内容加上商业运作,这样的书反而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影响。多关注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通常不会错。
二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