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乌丫丫
(1)
北方冬日,暖洋洋的午后,斜倚在阳台柔软沉陷的布艺沙发上,耳边萦绕着柔和舒缓的轻音乐,翻看着美国作家马歇尔·布鲁克斯的《书的罗曼史》,感觉时光变得悠远而绵长。
在此书中,乔治·艾略特、本杰明·富兰克林、爱伦·坡、彼特拉克和梭、亨利·米勒等读书人、著书人和藏书人,论述了自己读书、淘书、藏书的有趣故事,慢慢读来,有时候令人捧腹不已,有时候颇感心有戚戚。
其中的有些段落,会让你不由得会心一笑。
譬如,作者布鲁克斯在引言中写道:“在波士顿公立图书馆中阅读一本卷角的书,有时就像睡在别人未经整理的床上。”
卷角的书与杂乱的床,那因凌乱无序而心烦意乱的画面感和即视感立刻扑面而来,让爱书如命的你忍不住莞尔。
(2)
因为家中清贫,幼年求学成长时期,几乎从未购买过课外书籍。所以每次新学期开学时候发放的语文书,无疑就是最令我爱不释手的文学读物,总要来来回回翻看几遍才罢休。
你可知道,幼时的我最羡慕的职业是什么?
街角拐弯处的新华书店,那时候是我心中非常神圣的殿堂,而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便是当一名图书管理员。
那样我便可以日日与书为伴,还可以假公济私、堂而皇之地阅读各种各样的图书。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有些好笑,可那也是孩子气的天真与纯粹。
小学时期的流行读物是连环画,偶尔从邻居和同学处借来,虽然是黑白二色,话语简单,却是那个匮乏年代无数青少年的精神食粮,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开阔视野的心灵窗户。
暂居上海伯父家的姐姐寒暑假回来,为了打发绿皮火车漫长的行驶时光,常常会带上一两本伯父家订阅的《当代》《收获》和《小说月报》。这些杂志犹如上天为饥渴难耐的旅人降落的甘甜雨露,让我如获至宝,一遍又一遍地细细捧读,一字一句地回味不已。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很多人生观和价值观,曾默默深受这些杂志的影响。
犹记得,一次次阅读著名画家徐悲鸿与廖静文的爱情故事,以及徐悲鸿与前妻蒋碧微的爱恨纠葛,感概不已(虽然如今知道廖静文写的徐悲鸿传,只能算是徐悲鸿形象的一种描摹而已)。
也还记得,看到评剧大师新凤霞回忆饥饿年代的饥肠辘辘,还有缝补豁了口的大海碗的场景,忍不住地笑泪并出。
还有很多故事,在久远的岁月中早已被我遗忘了标题,但还有一些情节留存在脑海里。
一个生活在上海弄堂的外婆,家境贫寒,终日忙碌,可是,在栀子花开的时节,偶尔会从走街串巷的卖花女手中的竹篮里,挑上一朵,别在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襟上,或者插在梳洗得光溜溜的发髻上。
一个清秀聪慧的童养媳,瞒着恶婆婆与出门读书的未来先生悄悄地传书递情。这或许是故事的中心主题,但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另一幕场景。
童养媳在婆婆家病重昏睡无人理睬,爷爷想念她,前来看望,捎带着一兜梨子放在床头。爷爷在她昏睡的病榻前静静地坐了很久,不忍吵醒她,掩着伤心离去。童养媳神志昏迷中,鼻尖嗅得一股生梨的清甜气息,伸出手来摸得一只梨子,咬来清凉甘甜,又摸一只,后来,梨子吃完了,再后来,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情节就这样深深烙刻在我的脑海里。几十年过去了,记忆可能有出入,可是每每回想起来,总是让我一边淡淡心酸,一边感动不已。
(3)
大学时代,浩瀚的图书馆,对我这样的井底之蛙来说,仿佛置身天堂。不用归家的周末,和姐妹们抱回一堆堆图书,躺在八人间的宿舍高低床上,废寝忘食。
那时候读的书特别杂。金庸梁羽生的武打小说几乎看了个遍,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也几乎一部不拉。当然,那些蜚声中外的名著不可能被我们抛弃。《别了,武器》、《少年维特之烦恼》、《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茶花女》、《飘》等等,无一漏网。
作为英文系的学子,我们不仅读中文译著,还会阅读一些外文小说。抱着一本英汉大词典,是英文系女生图书馆自习的标配。其实很多单词对我们来说十分陌生,可是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个个都要去翻词典,书也就没法看了。所以,一半望文生义,一半一知半解,却也读了些许。
那时候的日子,真是单纯美好得让人嫉妒,让人觉得失真。宿舍里,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更没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网络和微信。只有,看不完的故事,聊不完的天。
到了攻读研究生和博士的时候,开始步入网络时代。书开始读得越来越专业,文学书籍读得越来越少,图书馆却依然是最重要的图书来源。
按照老师开出的书单,开始慢慢添置一些商务印书馆的经典哲学译著和专业书籍。咬文嚼字,却依然囫囵吞枣。珍惜得要命,很多甚至用日历包上白书皮,现如今,一本挨一本,收藏在书柜上。
这些书,从福建一路飘摇随我北上,加上老师和师兄弟们馈赠的佳作,越添越多。近二十多年里,这些书随着我搬了几次家,从母校到单位周转房再到自己的蜗居。有些已经多年不曾翻阅,却仍不舍得扔掉或者送人,只因那些书籍携带着自己曾经经历的岁月的气息。
(4)
除了两面墙壁的书柜,蜗居的每一张桌子上都堆满了书。如果准备购买新书,就得先扔掉一部分旧书腾出地方。
如今女儿的各种书籍开始不断侵吞我们有限的空间。我总不舍得扔弃自己的书籍,因为孩子长大得快,便想拿她幼年的童书下手。可是,收拾出来的低龄段童书,每每又让她翻回到书架上去了。
在如今这信息时代,人们似乎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微阅读,一段话超过三行,似乎已是极限,再要多两行,就要被逼得暴跳弃文了。
故而,我尤其怀念曾经的岁月,抱着一本砖头厚的图书,犹如抱着来之不易的幸福。细细品尝,反复回味,及至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那岁月是甜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茫茫书海,邂逅一本让你怦然心动的书,犹如邂逅一个与你情犀相通的灵魂,那一刻的醍醐灌顶和百转千回,自己懂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