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历时两个多月总算读完了林语堂先生这部中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夜,以北平一个世家大族为故事的起点,讲述战争前后从辉煌到衰亡;以姚家公子和丹妮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表现战时的人物情感变化。
崔梅玲(即后来的丹妮)从天津逃至北平姚家投靠罗娜,她的经历无人知晓。同在一个大院里进进出出,博雅慢慢的就对这位外来女子产生了好感,他对他那没有爱情婚姻早已厌倦,梅玲的出现让他的生活重现生机。
日军搜查逃犯,让这个原本平静的的院子掀起一阵波澜,由此开始了逃离北平的征途。由于梅玲的特殊身份,她需要立即离开北平以保安全,博雅将梅玲托付于至交老彭照顾,情况突发,老彭带着梅玲先行逃往上海,一路上梅玲对于老彭这个佛教徒的善与智十分崇尚,他组织救难工作,与难民融为一体。
博雅到达上海与梅玲会面,二人以为从此便不再分开。博雅被黑社会老大监视,为通知丹妮(此时梅玲称丹妮)离开上,他原本让歌女香云通知,却不想被丹妮误会,丹妮含恨离开上海,与老彭在汉口开展救难工作,在汉口她亲眼目睹了生命的降临与离去,经历了难民营的艰苦,在老彭的熏陶下,她学习佛经,参悟“业”的法则。
博雅的来信与解释使丹妮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希冀,却发现也对老彭产生了微妙的感情。博雅答应他到汉口就结婚,而丹妮却开始犹豫了,她觉得老彭的朴实与思想的高度才是她想要的。但老彭绝不会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于是老彭离开了汉口。老彭走后萍萍的死,陈大娘见到儿子后的离去,日军轰炸难民营的经历让丹妮更加希望此时有老彭的帮助,帮她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却在此时传来老彭生病的消息,于是她借口去了郑州找老彭,在病榻前,丹妮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说出了对老彭的爱,老彭依然拒绝。
博雅到汉口知道丹妮去了郑州,于是也转程郑州,三人相会后不久博雅便已发觉丹妮爱上了老彭。在战地博雅为掩护丹妮与十二个日本兵展开枪战不幸牺牲,其实这是博雅做出的选择,在他未寄出的信中知道,他早已觉得配不上丹妮,丹妮后悔已晚。回到汉口她与博雅的灵位成亲,结束了故事。
人物分析:
丹妮这个人,她是有着大爱的人。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她从一开始的感伤身世,顾影自怜,转变成一个博爱之人。让她做出这种由小爱到大爱的改变的理由大半都来自于老彭,这个对她来说亦师亦友亦情人亦父亲的人。她的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是她的母亲,博雅,还有老彭。母亲给了她生命,教会她认字;博雅让她重新认识到爱情的滋味;老彭让她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动荡的时局之中,每个人都像暴风雨中的叶子,随时可能随风而逝。在她还是梅玲时,博雅只是爱上了她的外表,而不是内在(虽然她的思想在抵达汉口收容难民时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然而当博雅真正的能了解她的内心时,一切都太迟了。凤凰誓言犹在耳,而当初许下它的人却已不在了,两段红绸布也已烧毁了一条。博雅是牺牲了自己去成全了老彭和丹妮的,在博雅心中,最爱的应该还是亲王府里的梅玲吧。
老彭,他虽没有博雅那般对战略感兴趣,但他关注的却是战时蝼蚁般的苦难百姓,他是一个对生活看得很开的人。自称是佛徒,以为自己能超脱出来跟佛堂中的佛像一样俯瞰众生,但似乎也摆脱不了红尘俗世的羁绊,他对丹妮的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最后他是矛盾的。朋友之谊与自己的爱情孰轻孰重,到最后,也以博雅之死和丹妮守寡有了论断。爱而不得,确实苦。
战局之中,每个人都是飘摇的浮萍,那些生命,在敌人的铁蹄,饥饿,疾病面前,如蝼蚁般被践踏,留下的,只是响彻荒野的哀嚎。鲜血染红了长江水,亲人难聚,骨肉分离,天底下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了吧。在罪恶的战争面前,个人的爱情、命运仿佛也不算什么了。但在这种灰暗的时候还是有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