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雪如期而至。瞬间,朋友圈再次沸腾,古城也再次沸腾了。
早上起床担心和上次一样挤不上车,于是早出门20分钟。没想到今天的车非常很顺利,雪似乎没有怎么影响人们的出行。8:30分我已经到了凤城八路的市政府门口在排队等待着办事。等待中,才有时间观察和回味这一路的情形:地铁里增加了“特勤人员”,每个交叉路口或者事故易发地都有交警站岗维护秩序,全城似乎进入了“警戒”状态。一路上清洁工人、交警、还有一些单位的人员组织起来“扫雪”,主干道和人行道上基本都看不到雪了,只能在花坛、树上、路边停靠的车上看到雪,要拍雪景也只能去公园拍了。
今天我一天都在外面办事,因周五有活动,需邀请省、市、区的上级主管单位领导参与。这一路上我冒着大雪,坐公交、转地铁、坐公交、步行的到了领导们的办公室,领导们都已外出扫雪了,只有办公室留有2-3人值班。有领导在朋友圈发微信调侃自己“再也没有人说我们只是坐办公室的了——配一张扫雪图”。这天,我看到在西大街某酒店组织员工为扫雪的保洁员们送上了热水,很温馨,很感动的场面。因为着急赶路没有记录下来。这一天,不管是哪个部门组织、哪些人员参与扫雪,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是他们的劳动的成果换来了今天的道路畅通。
还记得古城的初雪吗?古都的天空飘起了雪花,灰色的城墙、红色的梁柱,点缀在皑皑白雪中,西安一夜变成了长安。一觉醒来,全城期待的瑞雪,演变成了一场让全城瘫痪的“雪灾”。数据显示,这是西安自201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雪,降水量超过了13毫米,雪深有11厘米。当我们在雀跃着晒雪照的时候,而在公交站,有人打电话救助,有人骂骂咧咧。大家因上班没有公交车而闹心和烦心。那一天80%的人上班都迟到了。因为雪太大了,2号线地铁故障,仅运行的少辆公交车而因挤不上去闹心,因为没有车只能选择步行,挤上车的人们也因车速太慢而迟到了。那一天我们单位30个员工,只有3个人没有迟到,平时20分钟的车程,我乘坐的车用了40多分钟。有同事住在航天城附近,要经过一个坡,遇到下雪天,车更是少,几乎没有车能够上去,因为太危险了。坐车的人提着心,开车的司机们更是提心吊胆的。交通的混乱一直持续到晚上,下班的人们都被迫选择走路回家。晚上8点了,做保洁的爸爸还没有回家,我们打电话询问,才得知爸爸等保洁员们被车拉到了钟楼附近进行连夜除雪的行动。后来,听爸爸说,他们在铲雪过程中有“融雪剂”不够用而用食用盐代替或者四处协调,还好第二天交通恢复了正常……
第二场雪对我们的出行没有影响,因为整个西安市都被动员起来了,扫雪力度达到了巅峰,街道上此起彼伏,到处是铲雪的声音,扫雪之迅速,让我们只是看到“雪来过了”。让我们再次向铲雪的人们致敬!
雪会带给人们益处,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危害。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场雪,对于古城也是一种“考验”,第二场雪之所以清理之迅速,让我们看到了“应急机制”的健全的重要性。我们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只有竭尽全力,共同努力,用行动战胜自然灾害。
“应急机制”的建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甚至个人来说,有着这样的“安全隐患”意识都特别重要。加强预防,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之前单位的外国志愿者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先查看“安全通道”在哪里,而我们国人却很少关注这些。我想,这也就是生活在“舒适区”的我们需要有隐患的意识,如果有一天“黑天鹅”降临,是否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会有安全逃离的意识或者应对措施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场雪也许已经唤醒了古城的“应急机制”的重要性,希望安全意识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安全责任能够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