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多年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是一些外资企业包括国有大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更喜欢招录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认为在城市长大的人更适合企业的发展。当时我就很纳闷,70后的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觉得农村长大的孩子优点更多呀,农村长大的孩子普遍愿意吃苦,工作勤奋,生活节俭,动手能力较强,关键还听话。凭什么放着这么多的优点不看到,而要招录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呢。文章早已一看就过,但是这个疑问却始终留在了心里。
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的提升,我开始渐渐对这个搁置在心里很久的疑问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我们那个年代,农村和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农村的孩子基本都是散养的状态,父母为了养活这个家,为了挣到工分钱,基本每天也去干活,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也基本局限在有限的地域看到有限的人和事。对我来说,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缩影,从小爸妈出去干活后就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们玩上一整天,虽然无忧无虑,但是物质是极其匮乏的。那时没有什么吃的,印象中小时候最好的零食就是爆玉米花,而且还是快过年的时候才有专门的人来爆,每年的清明节妈妈都会做青团子,这也是我最喜欢吃的点心,放在火上烤烤吃起来那个美滋滋的劲感觉特别爽。小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水果吃,难得有几户人家种了桃子树李子树的待到快熟时都管得特别紧,小时候也没少干过偷偷摘过人家未熟的桃子和李子,哪怕是酸涩得要命,也是难得的宝贝。每年的过年,城里上班的叔叔会给一张崭新的二毛钱的压岁钱,虽然不舍得用,但是想起供销社代销店里的苹果,还是第一时间去买了一个。小时候农村一年会放几次露天电影,每每看到地主家的茶几上一盘苹果,一盘桔子在那放着,心中总会想着日后我有这样的条件那该是多么美的事呀。小时候,因为长在农村,难得一年有几次进城的机会,每次爸妈说第二天要进城买东西,死活乱缠着一定要跟着,而且一晚上睡觉保持着警惕,生怕爸妈第二天一早乘车出去了把自己留在了家里。在城里最美的就是早餐的那碗馄饨了,当吃完馄饨用衣袖擦抹嘴角的油花,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同时感慨城里真好呀。小时候,在我们当地,经常有东阳义乌人做着鸡毛换糖的生意,有时也会用留下来的鸡毛换一颗姜糖,记得有一次,大概是我六七岁的时候,一个鸡毛换糖的小贩挑着担子从家门口走过,在上面的另一户人家门口停了下来,很多同龄的小伙伴一拥而上,看到担子里的油条和麻花,强烈的想吃的冲动让自己的手偷偷地伸向了担子里的油条,结果被抓住了,为此爸爸让我在家里的堂屋前对着“主席”的像跪了两个小时,并做出保证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小学二年级时,下课时正好有个人推着自行车(后座上一个木箱子)在卖冰棍,因为我们地处偏僻的山区,难得有人拉着车来卖冰棍,我忘了自己怎么有钱的,就跟几个同学一起买了吃。多好的美味呀,怎么舍得咬着吃呢,于是一口一口地吮着吃,可是上课的铃响了,于是回到座位低着头想赶快把它吃完。可是被老师发现了,让我提着冰棍站在讲台前,看着冰棍一点点的融化滴在地上,心中的那个痛呀,真恨不得把滴在地上的吸起来,至今想起这件事还对那个老师充满了恨。
还有很多的故事,现在想起来让人感慨。一句话,小时候物质太匮乏了,情感也太匮乏了,以至于长大后内心始终有一个填不满的洞,而城市里的孩子,虽然物质上也不富裕,情感上也不满足,但和农村的孩子相比,他们没有农村孩子那种如此饥渴的感受。爱人是城里长大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她告诉我,小时候她家过年的时候就有很多的苹果桔子吃,夏天隔三差五的有冰棍吃。我跟她开玩笑,早知我们会成为夫妻,那么当初就可以订个娃娃亲,你们吃不完的东西也可以分点给我吃吃,也不至于让我小时候如此强烈的饥渴感。
在我们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大多和我一样,没有什么吃的,更没有父母这种温情的陪伴,父母大字不识,能养活我们就不错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责骂和体罚。因此很多孩子从小也就学会了勤奋,独立和责任。在农村,由于不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农村的孩子普遍腼腆内向,也害怕与人交流。和城里长大的孩子相比,在人格模式上农村长大的孩子有更多的缺陷,他们的内在更加不自信,匮乏感更加强烈,情感的缺失更多。他们内在基于童年的缺失表现在工作上会更加的勤奋,在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上更加强烈,在感情的控制上会更加地执着,这些正面行为背后的动机却是为了填满内在的空洞,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倾刻间夫去,因此拼命地在抓取之中。和爱人结婚二十年,我深深地感受到在人格模式的健康程度上和她的差距所在,她更随性,她更舍得扔舍得花,她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她对人对事的纠缠更少,执着更少。而我却不舍得花,不舍得扔,有好吃的时候会经常把自己吃到撑得难受。
自己是农村长大的,读书时就对城里的同学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其实那是一种内在的自卑感,那是一种自我的无价值感。而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比农村长大的孩子更加自信,更加阳光,也更容易相处,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动机则会相对更加纯正。难怪当初的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关注城市出生的年轻人。
我们努力读书的背后是要跳出农门,因为农门对应着卑微,我们无法面对内在的卑微,我们以此来逃避卑微;我们勤奋工作的背后是要出人头地,立于人前,来证明我比你们优秀,骨子里我们依然认为我们是没什么价值的,我们需要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拼命地去获取财富,通过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财富来证明我是富有的,其实我们内在依然如此贫乏,以致于再多的财富也满足不了我们内在的缺失;我们如此执着于情感,偏执于关系,骨子里是童年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需要外在的人和关系来证明自己多么有爱,其实那是我们内在爱的匮乏。
内心深处的匮乏,主导了我们的人生,推动了我们向前走。却让我们每每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活在欲望与恐惧之中。唯有看到匮乏,认识匮乏,穿越匮乏,我们才能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