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由此产生了家政服务因此,许多洒扫庭除中烹炸,伺候老人和孩子,打扫家庭卫生等活都承包给了家政。
由此,一些相对富足的的家庭便放松了对孩子劳动教育,他们以为让正在上学的孩子摆脱繁琐的家庭劳动,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至于说到将来孩子们进入家庭生活之后,如果仍然缺少劳动技能,那么,他们可以通过到劳务市场上雇请保姆来弥补这一不足。美其名曰以工换工。
按理说他们这么一种想法和做法,并不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还可以说,他们解决了某些人的就业问题,为社会提供
了就业机会,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分工。但是如果从人才成长的历史文化看,这种试图摆脱劳动一心一意读书的做法,的确有待三思。
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当今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不可丢失。
在历代私学教育中,一直有不间断的耕读结合的教育传统。把农耕与读书结合起来,专心勤于农桑劳作,不仅能供给国家的赋税徭役,满足家庭日常所需,还能杜绝不法行为。人们在农闲时间读书,可以明白事理、修身立世。如今,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耕读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但其理念值得发扬。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的。《礼记•内则》有言:“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要想推行教化,就需要典范人物自上而下率先垂范。想让子女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劳动。清代曾国藩也是劳动教育的典范。他虽然军务繁忙,但仍然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子女参加劳动。如今,我们也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评选劳动模范人物并大力宣传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群众积极参加劳动。中国古代劳动教育能够深入人心,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分不开。中国古代的家训、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著名的蒙学读物,也有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三字经》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千字文》有“治本于农,务兹稼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这些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普及性强,易被学生接受并长期诵读。
建国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一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且强调,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这个优良的传统,我们应该是他继续发言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