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其他人而言,范雨素的苦难在另一方面是幸运的,一如她说的,如果生活觉得不够美好,是因为看的小说太少。其实生活却远远比小说更残酷,生活中还有比范雨素命运更加坎坷的人,他们的人生命运更加的孤凄凋零荒芜。
关于范雨素这个事件,已经远远不止于或者应该更高于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讨论,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背后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命运无常时的人生际遇。
正如范雨素所说,“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让她有不一样的生活观。而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活着为了吃一口饭,为飙涨的房价辛勤劳作,已经顾不上荒芜的精神欲望,毕竟在还没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谈精神欲望有点奢侈。以至于在遭遇命运无情打击后,没有精神的储备更容易把人一击即倒。
范雨素的幸运在于,在经历过苦难后依然还可以以平静去看待自己所受的苦难,并将它记录下来。因为小时候对读书的嗜好和渴求,也让她此后的命运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在荒诞的社会面前,至少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还算的上是丰富的,她能够在力所能及的个人世界里踏实的工作并且找到自己的生活哲学。以及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认识,她的命运乃至她孩子的命运没有像其他类似艰辛的同龄人父辈那样继续着相同的命运。
除了唏嘘于范雨素的戏剧性的家庭和命运外。也让我们看到农村妇人有这样宽广的社会视角,看到了她在大家惯性的意识形态里不一样的农村妇人形象,在讨论社会问题时的有理有据地侃侃而谈。
另外,在她背后的工友之家,也让他们在找到归属感之外,有了可以交流和发表自己意见的舞台。在辛苦的劳动之外,还有一些比物质更难能可贵的东西。但是就像其他的工友之家,在不久后它却关闭了。不是组织者关闭,而是这些工友平时工作的劳累生活的压力,“不是我们不想参加夜校,每天工作时间长,下班后很累”。还有不少工友为了多挣点钱,同时打两份工,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这项精神的愉悦活动。
十年砍柴所写到的那样,“《人民日报》的评论将范雨素和她的湖北同乡余秀华的写作,定义为“以文学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更是一种看似拔高实际上冲淡了无数如范雨素一样的人的人生苦难。这种苦难平常而琐碎,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多数人认为不值一提,这才是底层社会的悲凉。”
他说,”多数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是随波逐流,没得选择的,是“高者挂罥长林梢”,还是”下者飘转沉塘坳 ”,凭的是运气。励志类读物更多的效能是一种为自己打气的麻醉品。认命,或许是面对苦难务实的态度。
我想,或许他们也是这样认为,能够坚强隐忍,认命但又不信命活着便是目前最好的姿态,即使这本人生之书装订得再拙劣,还是要好好坚持翻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