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民间,有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工具,解决自然存在的问题,改变生活。而这些工具仍然沿用至今日,为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影响到了全世界。
伞
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中国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熨斗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熨斗”。熨斗像一只没有脚的平底锅,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熨斗最早可溯至商代,它是作为刑具而发明的,专门用于熨烫人的肌肤。到汉代,熨斗开始用于熨烫衣服,成为家庭用具,并流行于明清。汉魏时期的熨斗,用青铜铸成,外型呈圜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熨斗上,还镂有“熨斗直衣”的铭文。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
筷子
筷子是亚洲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产物。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筷子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今天,中国人除了沿用古人的发明外,更是继承和发扬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仍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改变这个世界。每年都有许多发明成果来自民间,然而,它们其中绝大多数发明专利难以转化为产品。致力于为服务中国科技业的科易网,在八年探索立业之路上,努力为发明人排忧解难。为发明人提供专利申请、技术转移等诸多服务,克服了发明人融资、推广等难题。科易网一直是发明人最好的朋友与合作伙伴。
2015年4月22日,科易网面向全国征集发明故事,写下自己(身边人)发明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分享感悟与心得,网友投票、官方评选,丰富奖项助力发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