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日:浓墨重彩,心灵之约,积极备战,古老的文明,懈怠不劳
粽子——源来如此
(粽子是什么?粽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投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懂的是谁?粽子举起双脚呐喊:最难懂的是自己,自己!!!)
缘——源——元——圆
一:缘
粽子是一种食品。食品老少皆宜,味道各异。主要食材是糯米和竹叶,辅助食材有:肉,鸭蛋黄,大枣,红豆,绿豆,板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南北方食材派系不同,粽子派别也就独树一帜。北系平常口味酱油吃得太多,粽子君要做一个廉洁奉公之人,本味加大枣,甘甜糯口;中原系平常口味清淡,粽子君跳进社会的大熔炉,咸味当道。
南北人经常往来经济,交通便利,南人跑北地,北人跑南地,甜咸粽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粽子君出国周游世界,东南亚,日本,韩国。南南人很有创意,给粽子加入了浓墨重彩的味道:巧克力,榴莲,菠萝,大米粉,椰果,等。只要能和糯米不发生冲突的食材,都加进来。
粽子形状各异:三角形,方形,枕头形,迷你型,巨大型。
粽子问自己: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有什么文化?有什么天赋?
粽子问了周围一圈人,知道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自己是纪念屈原投江而作。很久以前古老的华夏人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投江诗人屈原,给龙王老爷送的礼。为的是让龙王老爷照顾好屈原老人家的真身,借花献佛。这个习俗被代代相传:粽子是祖宗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和龙王老爷做的交换,每年端午节划龙舟以纪念先人。
粽子皱着眉头潜下水,想找屈原先人,找了整整一个世纪,没找到。找到了当年送屈原的海带仙君,仙君扯住粽子的一根线说:“你不用找了,你本来不是粽子,你是《离骚》里的一个精魂。记住,你的天赋使命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多的内在是文化传承。”
粽子散落麻线,听到这样的本我,为之一震。粽子口袋里的珍珠米粒遗落大海深处,鱼虾蟹纷纷拾起,兴致而去。原来知道自己是谁,如此的重要。粽子君恍恍惚惚。
因为屈原投江缘故,粽子开始了追根之旅。
二:源
昨夜春雨淅淅沥沥,下得缠绵。
浸泡了一晚上的糯米白如珍珠,干香沁鼻的竹叶混杂着春天泥土的气息,记忆回到小时候。
阿妈每年过年包粽子,为的是让孩子过年有零嘴吃。小时候的我不明白为啥阿妈大年三十包粽子,每次都会唱:粽子粽子,大年三十儿子陪老子,熬夜守岁,岁岁平安咯。听到童谣的阿妈,抬眼看我笑嘻嘻不说话,仍然忙着手里的活:左手铺粽叶,右手舀一勺米,铺一层米一层肉一层板栗一层红豆一层绿豆,最后再铺上一层米,另两片粽叶盖在上面,就像给小娃娃盖小棉被,轻柔和缓。小棉被如包被一般,两头交叠封口,粽子绳细细缠绕,绕出花式,头起结活扣,剪刀一剪,齐活,漂亮的枕头粽就活灵活现青翠欲滴的跳脱出来。码成小山的枕头粽在柴火的陪伴下,熬一晚上。母亲小心伺候着不让锅里的水干,柴火熄灭。大早上五点钟爬起来的我,哆哆嗦嗦跑厨房:“阿妈,过年好!”阿妈高兴的擦干净手,递给我一个大红包压岁钱,我手里拿着红包,眼睛瞟着大锅乐,踮起脚尖使劲往上够,粽子的香气迎面扑来:“粽子好香。”阿妈乐了,抹了抹头上的细汗珠子,从锅里拿出一个绿幽幽的瓜娃子,细细的解开粽子绳,让我坐在灶台边的小板凳慢慢的吃:一口糯米香,两口红豆甜,三口绿豆软,四口板栗甘,五口猪肉蜜,六口糯米实,七八口竹叶舔一舔。满嘴流油,心头飘香,味蕾溢出的是满满的爱。这时候妈妈坐在边上累得打起了鼾,手里还拿着热气腾腾的粽叶。。。。。。
多年之后自己学着包记忆里留存的粽子清香,才知道艰辛。竹叶采购,糯米准备,猪肉腌渍,板栗脱壳,粽子包扎,熬煮粽子,流水线的作业都是自己完成,一天累下来手脚发麻,眼睛困顿,腰酸背痛,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不知道阿妈当年是怎么熬过来的。等包好的粽子送到千里之外的母亲手里的时候,母亲第一句话说的是:“好香啊,真好吃。”我知道那份熬粽子的辛苦瞬间化成幸福感溢满了心头,为谁辛苦为谁甜,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开出了幸福之花:粽子第一次包的有点淡,味道不正宗,这个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那份源头——甘之若饴,绵延流淌。
粽子的根在哪里?在阿妈的一线一叶的大爱里。
三:元
阿妈说,粽子是离家的根。到了春天,根就会发芽,长大,夏至,叶茂情浓,浓到化不掉的愁,要用水去煮一煮,这样才能清爽宜人。
粽子有着清冽的竹香。自然界的事物人们偶然一用,突然发现可以去燥湿,便有了原始记录:芳香类草本有除湿功效,带着实践,古人一一去伪存真,便宜的随手可取的大自然草本科就为普通人所传承。
一位老爷爷夏天上山采草药,口渴不行,吃了山间泉水全身难受,回家后肚子肿胀,睡不着觉。老爷爷的老伴随手拿上山采回来的竹叶,烧柴做饭,老爷爷闻到竹叶的香气,肚子咕咕叫,肚子肿胀稍微好些。老爷爷口渴要喝水,就吩咐老伴在水里放些竹叶,竹叶水喝过之后肿胀消了一半。老奶奶看老伴舒服了一些,也模仿老伴的路子用竹叶包米饭用水煮,晚上吃了竹叶米饭,老爷爷神清气气爽,肚子恢复如常。老奶奶说多亏了竹叶仙子指点迷津,老命得保。
中国自古以来有很多习以为常的食物都是有古医可寻,只是大家忘记了而已,被一些表面故事掩盖其真理,那么食物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文化传承价值。
竹叶是芳香草本的大众一员。比如夏至大家驱暑邪,门上挂艾条、菖蒲,以及用芳香类草药做饮片和艾条等,通过空气来防止燥湿未病。
那么粽子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先看粽子食材功能
竹叶:竹叶有芳香燥湿功能,古人研究竹叶入心经肾经,可以利尿清心除烦。
糯米:糯米健脾益气。
大枣:健脾和胃。
红小豆:健脾利湿。
食材功能从功能上总结得出:粽子除燥湿,照顾脾胃。
那粽子什么时候吃?一定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么?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端午。端午不是五月初五。端是正的意思,端门就是正门,午是南的意思,午门就是南门。北京故宫的端门是正门,第一道门。古代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午”是正南午门就是故宫的南门。端门可以算作午门的外门。
端午指的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一天叫端午的来由于此。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度),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维度越高白昼越长。
吃粽子跟节气有关。夏至过后(公历6月21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气温升高,湿气加重。所以吃粽子夏至过后吃,整个夏季节都可以吃,量要适度。
粽子正本清源是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的,不仅从天气考虑,还从中医养生学出发。天气炎热,吃粽子祛热,还可以玩水上项目配合,比如划龙舟,游泳,玩水,水带走热气,人就会清心一凉。
所以粽子本身并不仅仅是纪念屈原先生一个人的,它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传承,中医文化养生学,气候学。一个小小的吃食,源来如此啊,不简单。
四:圆
每一件事都有阴阳。粽叶的芳香除湿是阳与天气阴湿综合,达到平和。但是有些人说,哈,这么好的宝贝,抱着吃,站着吃,坐着吃,睡着吃,吃的不亦乐可以么?吃多粽子,健脾益气太过,脾胃就会罢工胀满不适,好东西是要适可而止的。
阳多阴少,阴多阳少,失衡都是不协调的。粽子君托屈原老先生的话,如果吃多了运动运动,背一背《离骚》,消食健胃,益气健脑,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