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个故事读到的是郭继红老师的故事。课改已经改了很多年,可是,落实时,却有千差万别。我也是教语文的。谈谈自己的教学,还是很惭愧。为什么?因为,把改革推进下去的进程,真的够慢。是自己的功力不够吗?学生总是不愿意动起来,一节课,要么在自己的满堂灌中结束,要么在学生的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中过去,当一次又一次学生没有动脑的表现后,自己很急,其他学生也急,觉得浪费了课堂的时间,最后,主要还是自己包办了。可是,学生是在学吗?学生得到锻炼了吗?考试的成绩就揭晓了答案,一切都是惘然。也早就明白不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没有用的。可是,为什么身边的同仁们对课改的推进都没有什么热情呢?因为,让学生动起来,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步步去改变过去的惯性,改变学生一味依赖的心理,即使面对学生的误解,也要勇敢坚持。我今天的网课,还是从头讲到尾的,有时麻木的就不当回事了,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去改变,才有改变。
胡老师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契机,需要一个可能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教育,有时候是急不来的事,但这与道家的无为还是有点区别的,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各种变数的过程,做老师,对学生,问心无愧吧。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
孙老师在对待婉琳这个同学,非常的用心,但是,一个班级50到60位学生,两班一百多名学生,这样的爱心,有多少学生可以领受到呢?这样的个案,是特例还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一个花费这么多心思而改变的学生,与其他在老师默默无闻的关注下的学生的成长进步,可以比较吗?这样的独特关注,对其他的学生而言,是不是一种关注的缺失或不足呢?老师,在对待学生的关爱上,有止境吗?我有点无与伦比的感觉,可能是有感于曾经的被冷落与如今的爱的冷静吧。师生关系的话题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