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位于河南巩义市南河渡镇寺湾村大力山下,北临黄河,南傍伊洛河,背靠邙岭。
它依山面水,风景秀丽,这里曾被誉为“溪雾岩云的幽栖息胜地”,更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
石窟寺西距郑州70多公里,距巩义市区9公里, 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皇室开凿的一座石窟,后来的东西魏、唐、宋时,陆续又在这里刻了一些小龛。
目前它虽然只是一个3A级景区,不怎么被游人知晓,但它这块文化艺术瑰宝,早就闪耀在人类群星璀璨的文明中,它就像黄河伊洛河共同孕育含藏的一颗还裹着泥沙的珍珠,在不被人知的河水中央闪烁着沉静的光芒。
石窟寺现存洞窟5座,千佛龛1个,小型佛龛255个,摩岩造像3尊,共雕佛像7743尊,碑刻题记200块左右。
这里保存下来的石窟石龛规模虽不如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大,但窟窟、龛龛皆可称得上是精品,尤其是保存完好的15幅帝后礼佛图,是国宝级的文物,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进来寺院,左侧是一架盛开的凌霄花,掩映着红墙黛瓦的月亮门,寺院不大,游人寥寥,清净安宁,听得见落花于地的声音,令人记起洛阳新安千唐志斋里,康有为隐居于此时题写的对联:谁为过客,花是主人。
寺院保存有明代所建大雄宝殿和东西庑殿10间,这株枝条繁茂的老梅树,生长在大殿前方的空地上,估计也有几百岁高龄了!如果冬季来此,可赏石窟雕塑,可赏梅月,可赏雪。
从大雄宝殿左侧向后走,一座低矮的小山上,自左向右刻有五个洞窟,雕像题材取自《妙法莲花经》里的内容。
洞窟在地面以下,顺着石阶梯和木栏杆,下到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第一窟里就保存着寺院里的国宝级文物——帝后礼佛图。这里的帝后礼佛图共三层六组,东西两边对称排列。
礼佛图上的朱砂彩绘,自唐代至今,虽历经1000多年的风霜雨雪,仍明艳清丽如新。尤其是雍容华贵的皇后手中提着的手袋,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出访的那些第一妇人们的时尚。
这里很多尊雕塑身材高大丰满,S形站姿,姿态优雅端庄,仪态万方,是典型的唐代以胖为美的风韵。
礼佛图里可爱的小侍女,梳着今夏最流行的丸子头,憨态可掬,栩栩如生,面目逼真,十分抢镜。令人不禁莞尔。
吐着舌头的怪兽,你这么淘气,雕刻你的那个巧夺天工的工匠知道么!
石窟穹顶的彩绘飞天,鲜艳明媚了上千年的时光,却仿佛刚刚才涂画上的色彩。
世界上最美的飞天,之一。
因为,在她的对面,还有相对飞舞的另外一个。美丽非凡。
飞天是印度佛经中,以歌舞供奉佛祖的天神,他们是衣带飘逸、凌空曼舞的快乐精灵,向凡世人间开示了佛国极乐世界仙音萦绕、香花飞撒的美好。
石窟寺的这尊飞天,高鼻深目,广额丰腴,是西域人的形象特征,相对飞舞的另一个飞天的形象,则是面貌方圆、体态纤细的中原汉人,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于此可见。
这幅飞天是《中国美术》杂志的封面,一眼看去,似曾相识的熟悉和优美。
这便是汉人形象的另一尊飞天。此窟因为加强文物保护,已被铁栏杆和门锁锁上,据说前几年一对这样的拓片,要价就是几千元。虽然现在我们只能隔着栏杆拍照,还是为它们能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而欣慰,其实,依据文物保护严格的规矩来看,我们忍不住的拍照行为也是一种破坏。或许有一天,这里就是禁止拍照了。
很清晰的题刻文字,读到的是孝悌深情。这样的题刻记载有200幅左右,真想停留住在这里,一一看来,细细品读一段段历史,静静倾听一个个故事。
非常罕见的张口微笑的佛像,少了些紧闭唇齿的庄重,多了些平易近人的可爱,大约,有佛心的慈悲之人,不一定望之俨然,有接之也温的暖。好喜欢!
佛像下方托举的大力神。佛像云纹的衣裙图案,似乎很轻盈,大力神似乎也并不吃力的样子
洞窟穹顶上的莲花图案,据说人民大会堂顶处的图案设计灵感,取自这里,我相信这个说法,因为从闭锁的栏杆外面,努力地歪着脑袋探着头欣赏它,非常熟悉和震撼的感觉
可惜无法进去看个仔细和清楚。
看这位坦露乳脐的大力神,马上想起《山海经》里,那个惊天动地名叫“刑天”的英雄,他被黄帝斩首之后,仍然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和周遭看不见的敌人做不屈不挠的战斗,陶渊明称赞他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哈哈!我写东西时,总是混搭跨界,大约书呆子的脑洞,总是开的不是一般的大吧。
千佛龛。两旁守护大门的神,脚下踏踩着捣乱的小鬼头。
赤脚大仙,看这脚被后人膜拜的!
美丽的衣裙图案,美丽的大脚
石窟寺雕像中的乐伎,所持的乐器诸如排箫,笛子,琵琶,双面鼓多达四十多种,很多现在已经失传,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它们的多姿多彩
流畅简洁的衣饰花纹,神态文雅恬静
很逗的发型和样子,是不是和合二仙
一尊长相神态很家常模样的佛像
这不是狮子王小辛巴么!这么萌地趴在这里
一个因石块松动,未能完全开凿就舍弃的洞窟里,一个完美雕刻的小佛龛
这个,是我们小时候穿过的虎头棉鞋图案吧!
三眼两头阴阳人像,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妖怪,无论遮住哪半边面孔,都是一个完整的面目,这个坏蛋专门偷窃食用人类的婴儿,所以怀中抱着一个孩子
面部生生被破碎了一半的残缺雕像,更衬托出惊心动魄的艺术之美!讲解员说解放前,国内外不法分子相勾结,大肆盗窃破坏这里的造像。陈列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一尊菩萨像,就是从第五窟西壁佛龛北侧盗凿的。我想像不出,那些利令智昏的人们,怎能向这些精美逼真的佛像亮出利刃斧凿,在佛像悲悯的目光里,那罪恶的手可曾颤抖害怕。
这一副小龛里的佛像造型图案,和龙门石窟奉先寺那副一模一样,龙门石窟开凿时,明显参照了这里的成果。
这幅浮雕,是几个人在说话的场面。在时光明暗中,恍若哲人智者在平静交流,又好像在切磋佛法奥义,又或许是知心朋友促膝相谈,上面还有倾听者平静满足愉悦的目光俯瞰。
这一幅,有些古希腊的风格。
在五个石窟的中间,有一片题记亭,上面刻记着唐宋时人的二十多篇游记画像,曾经被淤泥河沙所掩盖,经近代挖掘才重新显露出来,里面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史实记载,当站在这里抚摸那些文字和图像时,很难想像它们是刻制在当时高突的悬崖石壁上。
画师在阴暗的洞窟中描摹,创作,石窟里的地面,比外面低一米多,像一个个洞穴。我问画师,洞窟中光线这么暗,当年的工匠是如何凿刻成如此精致美妙的图案,莫非他们也和米克朗琪罗的工作状态那样,终日趴伏在教堂的穹顶四壁,燃着蜡烛,没明没夜地艰辛工作,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艺术创作的进程?
画师笑笑回答我,开凿石窟的时候,2000年前的这里,是山崖峭壁,后来河水泛滥淤泥不断沉积,抬高了沿岸的地平,寺院和石窟与地面的相对海拔高度越来越小,以至于今天来看,石窟变成了低于地面的洞穴。我听此恍然大悟。
地质结构以沙土为主的邙岭,延伸至此,唯独这座小小的状如老虎的大力山是一座石头山,因地制宜进行了石窟刻制。
石窟寺在北魏孝文帝初建时,名希玄寺,唐初改称净土寺,宋代改称石窟寺至今。唐时在山顶虎头处建有石塔镇压,如今塔身残缺,亟需修复。
这里有块碑刻,是近代一位将军的题诗,十分有意思,记得几句“石窟两千年, 精巧夺天然; 满座半残废, 神话犹相传……”
寺院内夏荷碧绿,游人稀少,石窟里鸟鸣清脆,更觉山寺清幽。燕子把巢安在石窟上面的洞里,在佛龛上面自来自去。
石窟寺,是16年春节我就计划带家人一起来拜望的地方,因时间紧张没能前来,这个端午假期,如愿以偿,不虚此行,仍愿再来观赏。
出来寺院时,听见窄小的门口处,守门的两个工作人员在聊天,其中一个说:“懂得文物价值的人来这里游玩,总是赞不绝口,不想离开,不懂的游客来了,抱怨什么破破烂烂的景点,就几堆石头没啥看头,这回端午小长假,咱这里也没多少游客。”
另一个说:“管他呢,没游客,乐得清闲安静。”
我们向前驱车三五公里,路过康百万庄园景区,这里宽阔的停车场上停满了车辆,游人在景区门口排起长队,我们没有停下进去,我的心还留在石窟寺的美妙里。
我远道飞去过柬埔寨,在那里也曾被吴哥瑰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震撼,但在家门口的石窟寺里,感受到了比在吴哥窟更为强烈的艺术震撼,这些雕塑的精美和残缺,令我不禁潸然泪下,当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触摸那些冰冷却充满生命力的雕像时,似乎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传导入我的心间,升华精神境界。
我梦想在余生的时间里,去欧洲、西亚欣赏更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今天悟到,最美的艺术,还数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待我走遍万水千山,我相信,我仍然是会坚持这样的信念,因为中原厚土是养育我们成长、并不断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大的神圣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