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两个章节中,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俱乐部的遗址。
雅各宾俱乐部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风光的俱乐部,聚集了美国革命战场回来了英雄拉法耶特、最激进的贵族米拉波、领导吉伦特派的布里索以及法国大革命最著名的领袖马拉、丹东和罗伯斯庇尔。之后,从雅各宾俱乐部中又分离出拥护君主立宪的费扬俱乐部。然而这么知名的俱乐部遗址却似乎消失了,让作者遍寻而不得。
法国大革命看起来是激情澎湃的,法国人特别爱走上街头,这也许也是受到法国人的浪漫主义个性的一种驱使吧!但真正的革命是制度的内在变更,而不是街头的外在形式。
作者深谙美国的历史和政治,在这里做了美法制宪会议的对比。
美国的制宪会议只是一个“会议”,唯一的目的就是制定宪法。为此,代表们关起门来激烈的讨论,谨小慎微避免民众对于会议分歧的猜测,严防民众对制宪歧见的推波助澜,最终达成了伟大的妥协。由此诞生的美国宪法到现在已平稳执行了200多年。
而法国制宪,不仅是民众在推动和干扰,制宪会议的性质也改变了,不再只是“会议”。暴力夺权后,制宪会议就从“会议”转化成一个以革命名义建立的专制机构了。而挣扎了两年才制定出的君主立宪制的宪法从一出生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法国,契约文化仅仅在民众一方的上层代表,主要是有着守约荣誉感的僧侣贵族中存在。在绝大多数民众中,契约文化尚未形成。契约的双方,一方极弱,另一方的绝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守约的概念。而民众上层代表又是分裂的,激进的雅各宾派虽占少数却掌握着民众的心理,占绝对优势。结果不到一年,契约即被打破。
在章节的最末,就在作者几乎已经放弃寻找的时候,终于发现了雅各宾俱乐部的遗址——那里只剩下一块历史遗迹标牌。当年风光的俱乐部早已和那些叱咤一时的大人物一起湮没在历史风云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