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则新闻说,2岁的女儿爱上了撕钱,一开始是撕5块、10块的,后来一定要撕百元大钞,不给就哭闹。妈妈这才着急了,“再惯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表示今后坚决不再给钱让孩子撕了。
常听家长抱怨自己家孩子调皮,不听话,不守规矩,简直无可救药,因此父母愤而感慨:“我怎么就生了这样的孩子!”。
活像乖孩子都跑别人肚子里了,调皮捣蛋的孩子才跑我肚子里来。
实际上,我更愿意相信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而后来成为什么样的作品,都是父母一笔一画创作出来的。
你认为孩子不如意的地方,也许就是你作品中的败笔;这时候,不去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而去埋怨作品本身不争气,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那么,是什么样的创作方式,导致这些不如意的败笔呢?
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丧失了规则意识呢?
1、杂乱无章的生活环境
记得以前去一个亲戚家,一进门就看到地上乱七八糟的玩具,生活用品也是随处可见;家长边收拾边不好意思的说,家里有孩子,没法整齐干净,别介意哈。
而3岁的孩子一会儿碰倒这个东西,一会儿摔坏那个东西,一会儿自己绊倒了,活像一只无头苍蝇。
我观察了一下,除了孩子的玩具,孩子的用品之外,其他的东西,虽然不是丢在地上让人无法下脚,但是也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任何条理和规律可言。
后来了解到家长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也是没有规律的,晚上经常看电视看到半夜,早上睡到中午,常常因为睡觉或者看电视入迷,没有跟大家一起吃饭,过后饿了就随便找点零食来补充。
如果说,人生来是一块白布,社会是一个大染缸,那么,家庭环境的作用,就是给这块布上底色。
无序的家庭环境,就会上的是杂乱无章的底色,不管以后怎么改造,也很难改变乱的基础。
其实,孩子生来就有秩序感,特别是三岁左右会出现秩序敏感期,这也是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基础。杂乱无章的环境,会打乱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孩子的规则意识也渐渐被打破。
2、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前段时间出去玩,山顶围了护栏,外甥往栏杆外面跑,我看到后连忙阻止,并且告诉他,这里围着栏杆,意思就是不能跨过去,因为外面很危险。
孩子听到后就回来了,结果他爸上来之后,也直接钻出栏杆外面吃甘蔗,孩子看到后立马告诉爸爸:栏杆围起来了,不能出去,危险!
但是爸爸不以为然,继续在外面吃,孩子不依不挠:舅妈说了栏杆外面是不能出去的!
最后,爸爸终于发话了:小孩子不可以出来,但是我是大人,大人就可以!
我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理解的,反正在后来的玩耍中,孩子不顾我的阻止三番五次的越过铁栏杆,显然,这条规则在他这里已经失效了。
这种双标的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
家长总是告诉孩子吃饭不能说话,但是大人却常在饭桌上大声的高谈阔论,被孩子指出后还理直气壮:大人在说话,小孩子别插嘴!
家长抱怨孩子吃饭不专心,边看电视边吃,或者边玩边吃;反观大人也经常拿着碗到电视机前吃饭,或者边吃边玩手机;
教育孩子要讲文明,讲卫生,成人却常常随处丢垃圾;
......
仔细回想,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每一个不好的习惯,几乎都能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形。
难怪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
3、盲目推崇自由,完全不加以引导
有个孩子在家里喜欢往墙上涂鸦,开始家长也极其心疼干净的墙壁就这么被糟蹋了;但是,由于听育儿专家说,孩子涂鸦其实就是创作的过程,不能破坏孩子的天性,不能破坏孩子的创造力。所以,家长没有加以阻止,也没有任何的引导,还带领家人欣赏孩子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本来并没有错,毕竟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
但是有一天,在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孩子很自然的拿起笔,往馆里的珍贵壁画上乱画一通,还兴高采烈的喊妈妈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而此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刚好经过,看到这一幕吓呆了!
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教育理念是极力推崇自由,大家也渐渐意识到,保护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确实很重要。
但是,不干涉孩子的自由,不破坏孩子的创造力,不代表不需要引导。
涂鸦没有错,但应当让孩子知道,墙壁是不能乱画的,如果你喜欢在墙上涂鸦的感觉,那么,经过家长同意后才可以画。而且,在别人家,在公共场合,博物馆、展览馆等地方,都是不允许乱画的,除非得到主人的允许。
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
4、盲目订立规则,过分干涉孩子言行
跟上面的放纵和自由相反,有些家庭的家规可谓厚厚一本,或者可以贴满整个屋子,家长恨不得孩子的每一言每一行都要标准化。
几点起床,
几点吃饭,
就餐时间几分钟,
吃几碗饭,
吃几种菜,
几点洗澡,
几点睡觉,
睡前讲几分钟故事,
拿筷子必须用右手,
......
我们提倡给孩子建立规律、有序的生活习惯,但是这样不顾孩子感受的“死规定”,可能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
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相比这些冰冷的规定,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更有效,更人性化,也更能尊重孩子的感受。
记得女儿满月后,我们就达成一致,每天晚上八点带她洗澡,然后做抚触、按摩之后,就关上灯让她吃奶、睡觉。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们在逛超市,逛着逛着突然发现孩子睡着了,一看时间刚好8点过。
就这样孩子养成了每天8点多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的习惯;这样的作息规律一直坚持了几年,直到上幼儿园都不需要大人叫起床,没有任何规定,一样避免了跟孩子的拉锯战。
我想这就是引导吧,就如有位专家说的:教育孩子,要有心,但无痕。
与其出了问题再制定各种规矩,不如一开始就有意的引导。
除了这些“明文”规定,还有无数的口头规定:
看到孩子拿起剪刀,立马制止:剪刀不能玩,太危险了,这么小怎么能让她拿剪刀呢?!
看到孩子手上的钱,惊叫:这么小的孩子就给她拿这么大的钱,不得了!
快出去,小孩子不能进厨房来;
米可以拿来玩吗?看你妈妈回来不收拾你!
......
这样简单粗暴的制止,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好像做什么都是不对的,好像不管怎么做大人都不满意。
那好,我什么都不干了,这样总不会犯错了吧;或者,既然怎么做都是错的,那我玩个够再挨骂更划算......
为什么说这些制止是简单粗暴的呢?因为,这些事情都不是绝对不能做的。
就拿玩剪刀来说:
其实,玩剪刀本身不是坏事,对孩子来说用剪刀能很好的锻炼精细动作;而危险也是相对的,剪刀的危险,不只是对孩子,即便是大人,使用不当也一样会发生危险。
那么,为什么不趁机让她意识到剪刀的危险性,并引导她如何正确的使用剪刀呢?(比如,用完要合上并放回原处;走路或跑步不要拿剪刀,如果一定要拿,刀口只能对左右两侧,这样万一摔倒也不会伤到自己;递剪刀给别人的时候,要把把手给对方,而不是刀口,避免伤到对方)
如果家长在任何事情上都制止孩子,任何事情都作规定限制孩子,那么,是否会让孩子觉得,在猛兽区下车,跟晚1分钟起床,后果是一样的呢?
5、强行要求孩子分享
有位妈妈很头痛,3岁多的宝宝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总是抢别人的玩具;上幼儿园后,也是三天两头被老师和家长“告状”,孩子因为抢别人玩具总是跟小伙伴打起来,得不到就大哭大闹。
后来有机会见到这位妈妈带孩子出去玩,看到她总是要求孩子学会分享,如果孩子不愿意,就强行把孩子手上的玩具或者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并责备孩子自私。
妈妈也说,自己孩子太自私了,有小朋友到家里玩,也不允许别人玩他的玩具,最后都是家长出面。
其实,孩子从刚出生到两岁左右的时候,他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他们的认知里,还无法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而且他们也并不知道物品是有着一定归属性的。
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他们渐渐发现,物品是有归属性的,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你的,而不是最初的“所见既所有”。
与此同时,他们的规则意识也渐渐形成。
这时,我们应该尊重他对物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同时,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如果要使用爸爸或妈妈的物品,也需要先商量,经过同意后方才可以使用。
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的所有权,会误导孩子的认知,会让孩子认为,既然“我”的东西可以被侵犯,那么“你”的东西我也可以侵犯。这样就会混淆是非,让孩子的规则意识混乱。
当你觉得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的时候,想一想,这些错误,你犯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