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都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这首被改编的歌曲是在高三暑假时,和同学们在一起唱的。哈哈,那是一个最无忧无虑的暑假了,超级喜欢。同学们东家吃到西家,西家再吃到东家的轮流转,哈哈。那会,我头一次,听他们说一些稀奇古怪的专业名称。我自己即将要念的是英文,我很清楚要学啥。可是,他们有的说,要念自动化,并且说不知道会学啥,将来要干啥。我都替他捏一把汗。两眼一抹黑,就要奔赴一个未知的未来了。虽然我自己要念英文,但,我总觉得英文必须和什么结合一下,才行。因为每个人都学英文啊,我们这个专业也太没有特色了吧。于是,大二我去旁听国际贸易课,总觉得要和“钱”打交道才行。可是,听不进去。大三遇到二外日语,转而投入很多精力学习,甚至想过去日本留学。可是,要念啥专业呢?不知道,而且日语外教让我不要去,她会担心中日关系不好的事情,她自己也受这个困扰。后来,她远嫁德国了。话说回来,很快大四毕业了,不了解自己特质的我,或者说不接受自己特质的我,总觉得应该要去做外贸,觉得这个挣钱,就是不想当穷老师。当大家说我适合当老师的时候,我真的很气愤,觉得自己没法实现小时候“挣很多钱,让父母享福”的梦想。24岁,撞来撞去,终于得到一份不是教师的工作,我很满意,就是做文书翻译,给高中生们申请国外大学的文书进行翻译工作,薪水我很满意。这工作真是开了我的眼界。我们小县城里的高中生只知道刷题考试,而大城市的娃娃们动不动“模拟联合国”“学生会主席”“志愿者活动”甚至还有炒股的,参加国际球类比赛获奖的,什么马术啊之类,看都没看过,对了,还有合唱团的三声部,我当时翻译还好好了解了这些名词的意思。还有拍摄的“机位”,影视界国外有分级,孩子想学成回国后也要弄分级啥的。一篇篇文书中,都满满当当寄托着孩子们的梦想。翻译时的我,一边羡慕着,一边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养分,被他们的理想点燃着,好像已经20多岁的我,还能和他们对话。
由于公司内部调整,文书部后来解散了,我选择了考试部,再一次又成为了带娃考试的老师。好吧,就这命了,又当老师了,也许上天就是要我做教师。可是,我不想看到孩子们在“唯分数论”的挣扎中成长,我期待孩子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也就是说,我想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力,而不是只会考试得分的考试机器。
如果说,分数是申请国外大学的硬件,那么一篇篇富有个人特色的文书,则可以很好的展现一个孩子的内在软件。
而挖掘一个孩子的内在,正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但愿前方的职业道路,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