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兴奋。激动。期待。
2017年8月31日,入职两周。忙。累。烦。
2017年9月11日,入职四周。充实。挑战。满足。
现在的一切改变,都是这本书——《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点脑力:深度工作》所带给我的。
兴奋。激动。期待。vs 忙。累。烦
短短两周,初入职场的激情已经消失殆尽,8月的最后一天,当我写着自己的月末总结时,竟不知道自己该写些什么。明明什么都没有达成,却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不行,不能这样继续下去”,我对自己说。于是第二天,9月1日的那个全民开学的周五,我把到了公司之后的每一个时间段都记录下自己做了什么,回到家整理了一下,发现我竟又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天——
9:00-9:30 到公司,接水,打开电脑,打开邮箱,5封邮件静静地躺在那里,2封关于公司内部论坛通知的邮件,3封需要处理的证明信的审批邮件。
9:30-10:00 点开公司内部论坛通知的邮件,看了看老板们的各种通知留言,一个个链接点进去就10点了
10:00-11:00 处理邮箱中3封证明信的审批邮件,有不确定的需要联系其他同事进行情况核实
11:00-12:00 上午又多收到了几个需要审批的证明信,快到12点的时候来了一个是大老板的,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想联系法律部门的同事咨询看看,结果快到吃饭点了一看大家也都不在线了,也没得问,就先放在这自己也去吃饭了。
12:00-13:00 吃饭,顺便刷剧,跟同事聊天
13:00-15:00 回来发现大老板又追了一封邮件来问,吓得赶紧去找法务的同事,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回复,自己也不好处理,就只能边等着边刷刷手机,朋友圈啦淘宝啦哎好像9.9又要搞活动了哎,赶紧屯点货啥的……期间又有几个要批的信不同地方的同事来找我问能不能批,每一封信我都仔细看了一遍然后给不同地方的同事分别回了邮件,后来发现这几个好像都是同一种的证明,只是不同地方的模板都不同,相当于自己做了好几遍重复的事情……
15:00-16:00 终于等到了法务的回信,没问题可以给大老板出他要求的,就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邮件措辞了好几遍才回过去,然后又等着大老板的回复,来来回回好几个邮件之后终于把事情解决了移交给盖章的同事去了。
16:00-17:00 跟老板开会
17:00-18:00 开完会出来感觉头也很晕,倒倒水溜达溜达跟同事又在开水间闲聊了一会,然后到座位上把今天的证明信和盖章的登记到表格上,也收拾收拾下班了。
就这样,我的这一天,基本上就是审批了几个证明信,开了一个会,没了。有什么意义么,没有。有什么成长么,没有。
我要改变
但是我想改变,我不想这样,我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才来到这里,但是现在做的事情跟我想做的却完全不同,我想要得到的学习和提升,也完全没有。突然想到之前有一次去书店买回来的一本看起来很“励志”的书,叫《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点脑力:深度工作》,好像能帮我解决点问题的样子,毕竟感觉现在自己的脑力和精力都完全没有用在有用的地方,完全就是浪费掉了,不如读读看吧,看看什么是“深度工作”,怎么就能有效使用脑力了。
就是怀着这种试试看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却没有想到,短短一天就读完了的书,让我的工作和生活,竟然真的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种变化,让我重新拾起了对我的工作的热情。
《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点脑力:深度工作》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它绝不仅仅是无谓的说教、宣扬深度工作是如何如何的好,而是真真正正地告诉你,怎么做,才能达成深度工作,才能提升专注的能力,把深度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习惯中去,从而达到有价值的产出和最终的成功。
当然,在愿意去尝试这些“怎么做”之前,作者依然还是郑重其事地向读者们介绍了,什么是深度工作,以及为什么他的假设——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并将其内化就能取得成功——是正确的,而正是这一番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却仍然感觉到烦躁、毫无意义的原因——因为我每天在做的,都是所谓的“浮浅工作”。书中是这样定义两种工作的——
深度工作: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啊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紧接着,作者阐述了他的观点——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并将其内化就能取得成功,并分三个部分论证该观点的正确性:
1.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在这个科技超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出成功所必须的两个核心技能——迅速掌握复杂事物并将其转换为精英级的产出。
2.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因为它所能带来的价值和破坏其的影响都难以衡量。这种度量黑洞导致了人们倾向于采取最简单易行的行为——浮浅工作,并使自己“看起来忙碌”以展示自己的生产力。而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更进一步促成了深度工作(通常需要抵制新科技)的少见。然而这种少见对个人来说却有着巨大价值,更容易让能够深度工作的人脱颖而出。
3.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作者结合神经学、心理学和哲学,告诉读者,深度工作这种类似于“心流”的状态,不仅能带来深度满足感,还能通过所关注的事务帮助你的大脑产生“我的世界是有意义”的想法,同时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更能够带来一种神圣感。
作者通过大量成功人士的事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织将深度工作的不凡魅力完全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而作为读者之一的我,虽然没有亲身感受到深度工作的好处,但却能体会到它的少见和它的对立面——浮浅工作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就像我一天的工作,完全没有复杂事物需要学习,也没有需要精英级的产出,对个人成长毫无价值,更不用说未来的成就和成功;泡在邮箱和公司的即时通讯软件中,似乎显得自己非常忙碌,但却是在用这种简单的表面的忙碌来浪费自己的生命,更不用说有时候还控制不住地打开微信淘宝这些无尽的诱惑。但是最重要的是,即使完成了这些浮浅工作,我依旧得不到任何的满足和快乐,因为我的工作完全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这些琐事不仅占据了我的身体,还占据了我的心灵,让我对自己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
想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气,但是立即又笃定了起来——既然我已经体会到了浮浅工作带给我的各种负面影响,那现在,不就是我抛弃它们而去拥抱深度工作最好的时机吗?
行动,就是现在。
行动,就是现在。一鼓作气地读完了《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点脑力:深度工作》的第二部分,作者关于如何培养并且内化深度工作的能力给出了四条准则,并在每一条准则下又给出了多个简单易行的实操方案,让读者能够真正的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我想只有这样,读者们才能亲身体会出深度工作的魅力所在,当然,也自然会向更多的人推荐这本《深度工作》了。
4条准则分别是: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及摒弃浮浅。其中准则1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深度工作转变为日常工作计划中的常规安排和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过形成习惯来帮助我们不断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达到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而准则2-4则展示了一些培养专注能力、抵抗琐事的策略来帮助我们大大提高这一上限。其中,对我最友好最易实施而又效果最明显的是以下4条策略:
1.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之 像经商一样执行
这一策略吸取自《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要选择雄心勃勃并且能带来切实回报的少数几个目标,让这些事情挤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原则2——抓住引领性目标:这类目标能够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短期内你能直接控制的行为上,从而对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对于深度工作的人们来说,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则为相应的引领性目标。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计分板可以制造一种竞争氛围,哪怕竞争者只有你自己,也能驱使你专注于这些目标。同时计分板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当人们看到计分板上的成功时,会更愿意保持这种状态。对于深度工作,作者建议记录下每天每周的深度工作时间,把它放在自己不能忽视的地方,例如电脑显示器旁边的墙上,当重要目标取得进展时,则在那个小时的标记上画一个圈,也有助于校准完成每项成果所需深度时间的期望。
原则4——定期问责:每周回顾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了表现糟糕的一周,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得到好分数的方法。
2. 准则2 拥抱无聊 之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这里作者介绍了一个抵挡网络诱惑的方法: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即使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例如两次会议之间有两个小时,而你必须每15分钟就安排查收一次邮件,每次需要5分钟。那么在这两个小时里,每15分钟安排一次5分钟的网络时间,你仍有90分钟处在离线状态来完成深度工作。
2)无论如何计划,都必须保证在离线时段彻底屏蔽网络。即使你需要上网检索某些重要信息,也不要轻易放弃离线状态。可以选择进行另一种离线活动,也可以用来放松。如果真的不可以,那么至少等5分钟,在开始下一个网络时段。这5分钟的意义重大,它能将你想要上网的感情与实际上网的回馈割裂开来。
3)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除了实用主义的网络使用之外(如与朋友发短信确定在哪里一起吃晚餐),在离线时段,要收起手机,无视短信并限制使用网络。这里的重点不是避免甚至减少花在令人分心的活动上面的时间——你可以计划大量的长时间的网络时段——但当你面对些许无聊的时候,它能够帮你抵挡住转换到令人分心活动上的诱惑。例如当你在商店里排队时,如果你正处于离线阶段,一定要忍耐这暂时的无聊,凭借大脑的思考度过这一段时间。
3.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之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作者在准则3中告诉我们,选择工具的原则,应该以该工具是否能对决定我们幸福和成功的核心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为标准,而不是只要有益处就要使用它。在此基础上,社交媒体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也就显得远远没有那么重要了。因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不要用网络来消遣,因为他们能损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是你在试图深度工作的时候更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在空闲时间,我们应主动思考该如何度过,在晚上和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例如你的爱好、阅读、锻炼、与益友面对面交往等等。
作者也提到很多人认为,消遣就是要没有任何计划和责任,连休息时间都安排妥当是否会让你在第二天工作的时候感到困乏。然而作者提出,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会疲倦,除了睡觉意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4. 准则4 摒弃浮浅 之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做好计划
作者建议,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在页面左侧写下时间,右侧画成方格,把要进行的活动放在这些方格中。一些小的活动可以统一按批次放在一个更通用的方格里,在空余的空间列出每一个小任务。
这时你一定会问,怎么可能这一天都能按照我安排的来进行呢?这太不符合实际了!别急,这就是本书之所以实用的原因,作者已经预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常见的问题包括:第一,计划不符合实际,例如你计划两个小时做PPT,但是实际花掉了两个半小时。第二,你可能会被打断,新的工作任务会出现到你的日程里。
针对这些问题,不要担心,当你的日程无论因为什么被打乱时,在紧接下来的时间,花几分钟修改一下余下时间的计划。我们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原计划,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中始终掌握使用时间的主动权。当然,如果你不想让你的计划一变再变,可以适当的保守估计每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并在预估时间的基础上多安排一个备用方格,它可以容忍你的不符合实际的计划,也可以用来处理突然冒出来的新任务。
忙。累。烦。vs 充实。挑战。满足
以上只是众多策略中的4个对目前的我自己来说最有益处的,通过它们,我确定了对我更为重要的目标——统一全国各分部的标准证明信模板(前面也提到过由于模板不同但实际内容一样导致了自己做了很多重复的无用功)并根据公司最新的要求——提升员工满意度——改善审批证明信流程,使其变得更加人性化。同时学习公司最新的业务发展情况,为后期成为一个业务合作伙伴打下基础。我把这些内容作为我深度工作想要达成的目标。
现在我的座位面前,多出了几个小卡片——每一天的时间计划,每一周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统计。我会安排早上9:00-11:00进行深度工作,其中按照番茄钟的理论,每25分钟休息5分钟,只有这5分钟是网络时间,用来简单处理一下邮件,需要更多沟通的邮件则专门安排下午长段的网络时间来完成。
而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我也预先安排了学英语、读书、学习理财投资等等课程,果然如作者所说,长时间的脑力活动并没有使我第二天萎靡不振,相反,当我能充分地利用起空闲时间,我总是带着收获满满的喜悦进入梦乡,第二天清晨也能精神焕发的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因为我知道自己在不断的进步和成长,即使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我也感受到自己的世界充满了意义,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虽然我开始实践《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点脑力:深度工作》中的具体建议只有短短的一周,我已经切实看到了自己精神状态上的改变,虽然还是会有很多紧急的任务突然打乱自己的计划,但是我不会再感觉到烦躁,而是仔细地修改自己余下时间的安排,下班的时候竟然也能够完成这一天的工作。我想,正是书中那些具体到不能再具体了的方法,让一个完完全全陷入在浮浅工作中的我,终于一点点地走出了泥潭。
我很庆幸,在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月,遇到这本书。因为我想,它对我未来几十年的职业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也和曾经的我一样,无论你是已经在职场中摸爬滚打了多少年,如果你每天忙忙碌碌却感受不到工作的价值,生活的乐趣,不妨读一读这本《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点脑力:深度工作》吧,书中大大小小的20余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哪怕只有一条你觉得适合你,不妨实践一下,我相信,你会看到自己的改变,更会爱上自己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