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题目叫《高考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谈下个人不同阶段对什么是改变命运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吧。
高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命运就是别人的眼光,改变命运就是改变别人的眼光。我出身农村,位于社会最底层,可以说,社会歧视的眼光到我们这里到底了,我实在想不到我们的歧视眼光还能投向谁。
对一个农村学子来说,改变别人眼光的方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好。只有学习好,亲戚才会对自己另眼相看,父母在村里人面前才有面子。
初中,自己成绩优异,但中考前生病,结果没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最后留在县里第一中学。虽然留在县里最好的高中,可与城里的学生相比,我的基础又算薄弱,于是刚开始去被分在平行班。
当从一个偏远乡镇到县里上高中时,我以为自己的命运已经改变了,但被分到平行班后,我才发现并没有改变什么。然后,通过努力,最后分科后我被分到了特快班。
在特快班,老师与同学们的眼中只有分数。一次考好,班主任见了你就会面带微笑,一次考差,班主任见了你话都懒得说。一次考好,你就会在心里与同学相比,觉得考的不如你的真的不如你,一次考差,你就觉得你真的不如他们。
我们的心情基本上被考试所左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二。直到又一次考的不好后,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学习,以及成绩和高考对我究竟有什么意义。
那段时间,我非常讨厌单调乏味的高中生活,厌倦眼里只有分数的老师和同学。每天下午昏沉沉的日落、球场上打球的师生、所有欢笑的人,我都会看他们的表情。
我一直想:他们开心的背后真实的心境是什么样?我为什么不开心,而他们又为何如此开心?一个人达到开心的状态需要什么条件?
那时,语文老师会给我读一些好文章,我第一次不为考试地喜欢它们。那些文章的题材关于生命与人生。那段时间,我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可是,每次一旦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心中另一种声音也开始响起:赶紧做作业,又要考试了。于是,我心思赶紧收住,不情愿地继续做题。
但已经看透了分数以及它所牵动着的起起落落的心情的虚妄,我在心里开始问自己:改变命运真的就是改变别人的眼光吗?好像不是。
拿成绩这个标准来衡量,不管我考再好,超过了多少人,可依然有很多人我无法超越。我改变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排名,但对于命运的改变,我连边儿都没有靠住。
我曾心心念念的分数,并不能给我内心带来一种真正的安定感,相反,充满了焦虑。所以,那时,我觉得真正的改变命运就是在心中驾驭一切不确定性,在任何具体场景中都能安之若素,不被一切外在力量摆布。
但怎样才能做到这呢?充实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智慧。可无休止地考试并没帮多少忙,我每天唯一想的就是赶紧高考然后上大学,在大学中充实自己,好消除整个青春期躁动不安的情绪和对命运不可把握的焦虑。
二
经历过被分数左右绑架的黑暗高中时代,或者说经历过整个之前的十几年,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无比强烈。当高考完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在心中隐隐觉得,我的人生之门真的已经打开。
高中时喜欢阅读,但只有每个周六或平时晚上别人都睡下后,自己才能到厕所打开台灯看一会自己喜欢的书。那时,厕所里蚊子多,还很臭。但一直到现在我还很怀念那时看书的感觉。
所以,刚毕业那会儿,我做了很多设想,想在大学完成高中时很多没有完成的事儿。但思来想去,只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多看书。我觉得需要的东西有很多,但基本在书中都能得到。
于是,后来整个大学四年都是在阅读和探索人生意义中度过。那时,我也会想如何改变命运的问题,但觉得还有比改变命运的问题更为重要的,那就是搞清楚一个人如何度过这不长也不短的一生。
大一时看的书多为文学历史类。那时的自己还带着高中时的多愁善感,每月的月记经常会写心情、天气、生活,但都没有多深入的思考。
大二时看书多为旅游与文学类。那一年觉得大学生活充满了寂寞,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即使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但在对命运孤独与寒凉的感受上,基本没有改变什么。那时觉得自己对人生挺绝望,对命运挺绝望,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命运不可捉摸。
大二那年,在和女友分手后一个中午,半梦半醒间突然想去四川,于是,趁自己还没有动摇念头时,立即带上四百块钱现金和身份证,毁掉了读书证,踏上了去四川的火车。
我企图用冲动去颠覆庸常的命运和单调轮回的生活节律,从万古的太阳中看到常新的存在。在路上,我曾渴望到甘孜州寻找一个寺庙出家,每天面对着晶莹剔透的雪山,就这样安静度过一生。
我也曾想过,顺着没有尽头的318一直走,头也不回,一直走到心想停下来为止。可是,当火车穿过了一条条漆黑的隧道,迎来一个日出和一个日落后,我内心逐渐开始动摇。
我觉得,我追求的那种生活只是一种纯粹的理想,一旦真地去拥有它后,我反而会害怕。所以,回来以后,我改变了观念,觉得一切人生的活动都要在现实中扎扎实实地进行。唯有热爱现实,既热爱它的精彩,也热爱它的无聊,既热爱它的困顿,也热爱它的得意,我才能获得一份面对人生的持久自信。
后来到了大三,我爱上了新闻评论课。写好新闻评论需要独到深刻的见解,那时的自己肚子里储备的更多是一些文学知识,欠缺一些理论素养。第一次写新闻评论臭长臭长,而且没有独到的观点,全是些情绪的抒发。我真正感到了自己思想的苍白。或者说,通过对新闻评论这门课的认识,我觉得要想驾驭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于是从大三起一直到大四,我慢慢地从文学和历史中走出,开始广泛涉猎心理学、西方哲学、东方哲学等。那时,觉得只有帕斯卡尔、卢梭、苏格拉底、叔本华、庄子、苏轼等,才能让自己紧绷的心松弛下来,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地把命运交给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大三那年到凉山的经历,那也是自己改变命运与深化对人生意义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站在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川西高原上,头顶一轮世间少有的明月,内心升起一阵阵淡淡恒久的凉。在那里与当地善良的土著少数民族居民们一起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升腾在宇宙中的博大力量,那便是慈悲的力量。
彼时,内心对人生前路的迷茫被凉山月驱散,淡淡凉凉的月光洒在身上,安详而感动。
在凉山的日日夜夜,我明白了这样的事实: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既有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担忧,又有对确定人生时空局限性的无奈。我们要想改变这种充满焦虑的命运,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心存对天地万物的慈悲,并用实际行动解除一切受苦受难的人的难。
从凉山回来,我觉得人生第一个自主的十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或者说,找到了一生的初心。只要不忘这个初心,我就觉得内心真正平静了,安定了,不再忙乱了。后来,我把这个初心写在了毕业赠言中。
三
写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问,你的题目不是《高考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怎么通篇不谈高考的意义呢?
是的,我提高考的意义太少,甚至有意把高考和改变命运割裂开来。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有读者能认清这样一个问题:不执着于相你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什么才是一个人的命运?外在的社会地位高低与财富多寡吗?是,也不是。是是因为这些的确能反映局部命运的状况,不是是因为真正的命运是不落于相的,它只能靠觉悟的心去把握。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初,便如造物主抛到这个世界上的一颗颗树种。世上有高山低谷,我们开始落的位置不同,后来的相对高度也会不同。
这种相对的高度差一旦形成,靠自身的努力压根无法消除。我们能做的不是在比较中迷失人生价值,而是跳出这种比较用齐物论的观点看待一切,超越一切形式分别,直接把握自己独一无二仅有一次的命运。
你若认识到了你的命运具有一种独特性,你便会发自内心地悦纳自己,不自卑、不迷茫、不绝望。而这时,你也会发现,你已经牢牢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不过,这个改变听起来有点消极,那就是真正悦纳了命运也就真正改变了命运。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学习以磨镜为生的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
而这个过程和高考有什么关系呢?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通过高考你可以拥有读书的机会,除此,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其它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