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自pexels.com
作者:以沐
母爱不仅仅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应包含孩子对母亲的爱 ——穆尼尔·纳素夫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文章,祝愿母亲们幸福甜蜜,母爱润泽。同时,也希望借助母爱的力量,滋养我们的孩子、家庭及这个世界:
从成为母亲起,我发现自己交上了好运,开始对自己对周围慢慢变得越来越柔软,像初生的婴儿的身体。
我好像一直被爱包裹着:从她来到这个世上与我的肌肤相触的时刻,从她用微笑代替言语与我交流的时刻,从她站立起来勇敢扑到我怀里的时刻......到现在,亲爱的小伙伴已经学会了用绘本表达爱:
孩子的绘本
这是绘本的封面,上面绘着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们,瞧,这是什么?
还有标题,“该呆在哪里?”是不是挺有意思和带入感的~
想知道绘本里面都讲了什么故事吗?
Here we go!▼▼▼
哦,原来如此——
我们仿佛也变成了画中的蝴蝶。
孩子说,她最想成为这只“蓝色”的蝴蝶。
任凭雨水将她的翅膀淋湿,她依然可以快乐地在水里玩耍。
原来,不让踩水,不让淋雨,也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孩子是色彩的天使,她对色彩的理解和搭配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
看那一抹阳光下,大地的土黄色也被照成了暖暖的橙色。
也不知那只蝴蝶,是橙色的还是被照成了暖暖的橙色?
很想知道她想表达什么?
无论外面风雨交加,还是晴天烈日,
无论外面是蓝色,还是橙色,
家,总是洁净的白色。
我曾对她说,我有一个关于“家”的梦想:
住家,应像住五星级酒店,舒适、尊重、以礼相待。
来时干净整洁,走时眷念不舍。
正如彩虹由七种颜色组成,蝴蝶伙伴们也七彩各异、三五成群、翩翩起舞。
他们生而不同,
勿须攀比,尽情绽放自己的光芒就好,
在这样的情境里,突然有句话从脑海里冒出来,与之绝配: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从蝴蝶过渡到了人物,却很自然让人感动(孩子的美术老师这样评价)。
前面的步步代入,到这一页内容得到了升华。
“我穿着爱心长裙,和我最爱的妈妈,像蝴蝶一样歌舞”,
这话语里、这画面上满满的爱,
恐怕冻冰也被融化了。
孩子的眼里,自己——妈妈——家
仿佛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名词,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妈妈感想记
说起这小小的绘本故事,其实还不止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件“神器”,你想不到的,短小精悍的它,居然轻轻松松地化解了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不快。
01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天,孩子不过是在同一晚上,连续两次打翻了东西。这种事情对于一个孩子,其实很正常。
就这么点事,也害人不浅,我一晚上一直不停地忙,根本停不下来。其实想停下来冷静冷静也是可以的。
就是这种琐碎的小事挺让人恼火,不能批评不能打,我着急也很生气,想用“忙”这种方式来压住在心底疾速窜动的恶火,我嘴里没说什么,愤怒却在脸上显露无疑。
收拾完残局,火气还没完全灭掉,我找了一个角落冷静,好把这火给按下去。就在这时传来了——
“妈妈,你等我一下,我一会就来给你讲故事哈!”
@#!%……&(这心态好得没地讲了)
不一会,她走过来了,眼神和面颊都带着微光。
“妈妈,我给你讲讲我的绘本故事吧!”虽然心情还未彻底平静,我还是挺好奇这会变戏的小妖精要讲什么。
我转身面向她,她开始对着自己的绘本一页一页地翻讲,不一会讲完了,挺顺溜。第一遍已能把故事里的排比句说个差不多了!
“嘿,你讲故事用的是排比句哦,还挺有创意的,妈妈帮你写下来!”(现在她还不会写字)。
于是,她一边说我就一边写,写到最后一页,角色从蝴蝶转换到了妈妈和孩子,那时,我有种莫名的尴尬,我意识到,这个画面转换正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我停下了笔,问了孩子几个问题:
1、“宝贝,你想做里面的哪一只蝴蝶?”
孩子思考了一下说:“我想做那只蓝色的蝴蝶,可以在雨里玩水、游泳,好凉快,很好玩。”
“宝贝喜欢玩水是吗?”
“嗯!”
“我们一起去海边玩的时候你开不开心?”
“好开心!”
“你还喜欢在雨里玩?”
“嗯!”
2、“宝贝,你是怎么开始你的创作的?”
“我刚开始还没画后面的内容,只画了封面。不过,我弄洒了东西,你生气了。我就很快画出后面的了!”孩子哈哈大笑(孩子的意思好像还得感谢妈妈呢!愧疚啊!)。
“宝贝,妈妈有时候不如你豁达,今晚你虽然两次弄洒了东西,妈妈生气不想理你,你画画哄妈妈开心,妈妈觉得自己太小气了!”孩子有些意外,也有些不好意思。
“妈妈,你不要因为我生气。我只是太好奇了!”
3、“宝贝,最后一幅画里画的是谁呀?”
“是妈妈和我,妈妈带我去了好多个城市,有十几个吧,成都、武汉、云南......”小手撒开,很兴奋的样子。
“你喜欢旅游吗?”
“喜欢,我们要一起去好多好多地方。”那眼神里都是期待。
4、“房子顶上是什么呀?”
“是气球,可以带着房子飞的,去很多地方”(小气球里有心思啊!想必她是受到了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启发吧!)
我曾经一度认为,生孩子、喂养孩子这是我作为母亲的天责,却被孩子理解成了这是妈妈独一无二的爱;
我曾经一度认为,像蜗牛一样陪她蹒跚学步这是我作为母亲的天责,却被孩子理解成了这是妈妈独一无二的爱;
我曾经一度认为,带你出去外面看更大的世界这是我作为母亲的天责,却被孩子理解为这是妈妈独一无二的爱;
......
直到她会用微笑来回应我,直到她会用拥抱来回应我,直到她会用画画来回应我,我懂了,这个小生命并不那么简单地接受着我给予她的一切,而是那么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
这是母爱,真正的母爱。我若给予她一生的母爱,或许会收到几生几世的回应。
02
情到浓时,有些感性,这也许就是爱的力量。之后,我也理性地想了想事情的前前后后:
第一、自省。
孩子弄洒了东西,她通过绘本告诉我,她已意识到自己好好地呆着或许就不会发生这些问题。
我也被她带着,由生气转为自省。孩子出于好奇和不小心弄洒了东西,我本应该给她足够多的机会去犯错并去承担或弥补这个错误(而不是替她去收拾),这样她会有意识地去想方设法地避免重蹈覆辙。
第二、理解。
通过绘本和交流,孩子让我明白,她不是有意想打翻东西,只是她有一颗好奇的心,想知道杯子里装的是什么。
孩子“就该.......”的绘本话语,我原本其实蛮担心她看待颜色、自己或者事情都只有一种可能,通过交流消除了我的这种担心,而且发现了小小脑袋里装有更多的想象和创意。
比如她对“蓝色的雨”的想象,不仅仅是出于喜欢玩水,而且对雨中玩耍另有一种希冀;还有,画面中的孩子不仅与妈妈呆在屋子里,还渴望着与妈妈一起坐着气球屋去更多的地方。这里蕴藏了孩子内心世界里潜在的需求、渴望。
孩子认识到自己能够让妈妈开心起来,看得出来,她挺有成就感的。同时我对作品的关注,她对自己的作品也越来越自信。
理解基础上获知需求,理解基础上变得更为自信。
第三、变好。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孩子,我分别向美术老师和心理学老师进行了咨询。他们教会我更深入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孩子和自己:
比如对于孩子的作品,更为深入的引导可以是这样:宝贝,白色的蝴蝶不一定呆在白色的家里,橙色的蝴蝶也不一定呆在橙色的太阳下面,他们都可以和我们一样自由一样去很多地方......从而引导孩子朝多元多角度看待事物,不给自己的思维和发展设限。
又比如,以前我是一个面子薄的人,总担心自己犯错被人耻笑,我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变得如此勇敢诚恳,向孩子道歉,这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正向的意义。
和孩子一样,我们也会常常犯错,当我们包容和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缺点存在,也会更包容孩子甚至更多人的错误和缺点。
重要的是,孩子也会如此包容。
03
许多朋友常常对我的“母爱观”发出质疑:母亲太多关注孩子势必忽略自己,或者放下蒸蒸日上的事业,这是好的选择吗?
其实,我不认为这是选择,这更多是一种本能。有些人选择事业,有些人选择孩子......无论如何,对他们而言,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是本能地选择了对她而言更为重要的。
我的选择是孩子和事业并重,事业不以牺牲孩子的陪伴为前提即可。这是我的“母爱观”,大家可以从以下参详。
据说,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会与父母交流,通过父母,来与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链接。
试想,如果那个婴儿就是你,你对这个世界最大的信心源自哪里?
Of course ,源自父母,以及与父母之间搭建的互爱关系:我们爱你,你感到很安全,你也爱我们,我们感到很幸福。对吧?
今年过年的时候,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父亲在老家过完年,驱车离开家乡,孩子们在车后一直跑着追赶车子。那位父亲可能从后车镜里看到了这一幕,挨不住了,下了车,跑过去拥抱自己的孩子。
且不问这时候孩子们的母亲在哪里,就是那一刻那一幕,真的触动到我了。也打从心底,庆幸自己没有给孩子留下这种遗憾。
孩子从小随我长大,无论家里公司发生什么事情,哪怕天翻地覆的事情,我从未让她长时间离开我。这份母女不分的心情,也许是受到我小时候成长环境的影响。
我母亲在哥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为让哥专心的学习,不受幼小的我影响,就让他去到离家有点远,姨妈教书的学校上学。一周回来一次。
后来,每每回忆起小时候,哥常说,那时候离家,他一个字都没学到。母亲也常常追悔那段往事,每次她路经学校,不敢去教室里,而是在学校操场外,等到哥下课,远远地站在树丛边上看他十分钟。
有一次不巧被哥发现了,他哭着追着,要让母亲带他回家。
母亲对孩子一向心慈。无论自己要经受多少辛苦,熬过了那学期就让哥转学到离我们家近的学校读书。从那以后,哥学习很专心,学业进步也很快。
每个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难处,让幼小的孩子自小留守在老人身边,随着大城市生活加压,留守儿童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些孩子中成才得很多,独立得也早。
然而,成年后,他们自己才会逐渐意识到,生活不停地碰壁,原因是他们始终缺失一种能力——爱的能力,他们想好好爱一个人,却不懂如何好好地爱。
或许他们也可以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那里获得爱的滋养,可这份爱仍然与父母的爱不同,无法取而代之。
很多老人常常说,小孩儿眼力贼,一见年轻人笑也爱笑,看到他们就哭,说孩子喜欢年轻人,嫌弃他们老了。
其实孩子的心地是单纯的,不存在“嫌弃”,那个“嫌弃老人”的孩子,真正只是在找寻Ta的父母。
于孩子的成长之中,若父母缺席了,那么,于孩子的心里,爱的能力也会缺席。而且,TA会用很长的时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寻父母的爱,直到充分地被满足。而这一切与物质上的满足无关。
我们把孩子的教育交付给老人们的时候,也把孩子的心交付给老人们了。无论我们给予他们多么阔绰的生活条件,于他们,更羡慕的还是身边有父母在的同龄人。
如果让她们在物质条件和父母的陪伴之间作一个选择,我相信孩子们都会选择后者。
在陪伴孩子的时光里,我常常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心,就像她笔下的那幅画,色彩或深沉或明亮,线条或粗或细,房子有窗还是没窗,都是她心理的投射。
我们的父母们是否有余出一点时间来倾听她们内心的声音,观赏她们的作品呢?感受她内心所需呢?
过年回老家,孩子一见到空白的纸,哪怕是纸盒,拿起就随性开画。回到学校后,我便给她报了绘画兴趣班。
对孩子兴趣的察觉,也只有时时关注她,才能够发现。对兴趣发展为长项,也只有时时的鼓励和陪伴,才能够坚持下去。这些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
还记得报名后,孩子高兴地小嘴贴在我脸上亲得不肯爬开,那种把持不住的情感,也只有善于表达爱的孩子才会如此真性的释放。
这其实就是爱的能力。爷爷奶奶们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这般热烈的感情表达,会看作是孩子撒娇的方式。但真正孩子也冲着他们这般亲昵的时候,他们也被暖化了。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才能一点点地习得这种爱的能力,爱的能力是可以一生跟随的幸福力。
我再一次认为,生她养她陪伴她是我作为母亲的天责,也是我对她这一生独一无二的爱。
我愿意为此一生。
母亲节就要到了,看到日渐长大的孩子,感触良多。从为人女儿到为人母亲,这一路走来,very very very 感恩母亲、感恩孩子给我的爱,她们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我想我会一直真诚地告诉她们:我爱你——妈妈,我爱你——宝贝!
妈妈们,节日快乐!
本文来自:以沐(Yimoo316)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