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呆。在大二那年我们一起做交流会,我们做了不少事,去了很多地方。
上一次提出了要把Blink作为一个平台/部门建设起来的想法。我们也一起开会,将交流会的名字取名为Blink,我们也将在九月申请成为学校的社团。
曾经不少人,不少次的问我。这个Blink是要拿来做什么的。性质是什么,能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所以,我也同样这样的问自己。但是这一年下来我们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呀,学习prezi,ppt,举行很多次交流会,去外校听讲座,参加TED大会与maker faire,跨度不小。我始终担心单一的活动不足以概括我们这样的一个团体。因为无法做出如意的东西,定义与组织的事情曾经让我烦躁很久。
我回想了我们过去的所做的这些,虽然我们做的事情,范围很广。但总的来说,就是为了学习与交流而来,去为了探索这个世界而做出种种尝试。
这让我想起了inspiring(简称INS)组织,一个很棒的小而精的团队。他们的宗旨,是“培养青年人进行社会创新实践与多元思维开发的分享平台”,这是INS的宗旨,也是他们的品牌。而在ins针对不同的项目,目的,有着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品牌,称为子品牌。比如,他们有“公益咖啡”项目,有邀请大咖大人们进行交流的小型“思享会”,现全体成员针对现在互联网大潮在线上举行的互联网讲座“VIT菁英会”。前两个子品牌都属于INS。这一点对于Blink的建设是一个启示。
也就是说,不用受拘束于一定要有一个专门部门化的机构或者团体,可以不用拘泥于Blink这单一的“专门是什么”,它可以是一个拓展思维,分享想法的公益的学习平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用不同项目(或者品牌)来保持创新活力。让成员能够与时俱进。再在这个平台中创立实践项目。现在这个阶段有两个子项目已经初具形态,一个是袁圆的cycan环保项目,一个是裕豪的可视化项目。眼下,还将计划组建新媒体小组。
以上,就是我对Blink建设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