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自己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之前也说过对于西方哲学不能帮我解决人生问题的烦恼,在看过《灵魂与心》之后,终于找到了心中缺失的那一部分。说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其实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是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全世界的灾难发展到现今,不得不感叹中国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体现不仅由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奠基。西方民主历来崇尚的个人主义在这种危机时刻暴露出了它的严重缺陷,虽然我一直都比较重视个人主义的优势,但现在清楚的发现集体的观念也是万万不能丢掉的,家庭、社会、国家的组成无一不是集体,人正是由于个人的局限才选择了组成集体,而事到如今却要无视自己最初的选择,不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么?疫情期间处处可见,儒家的仁礼大同,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实行奉献,其种种优秀又符合地球村伦理的思想和理念不断涌现在生活里,点亮了这次全球抗疫中的人性之光。
灵魂与心
看完这本书,恍然觉悟到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不要被这个书名吓到,这并不是一本讲鬼讲神的虚无论述,不如说是在梳理中国独特的传统主流思想观。人对于人类自身的看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哲学自古以来就是探究人生几大问题,想要回答几个大问题一定离不开人把自己放在宇宙的什么位置,由此而得出世界观、宇宙观,最后借由世界或宇宙观生出某种人生观。究其本质,世界几大基本哲学派系可分为以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派为代表的西方哲学、释家宗教佛学的印度哲学、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哲学、以社会文化观发展出的中国哲学,其中尤其以中国的哲学最为独特。中国是一个整体无宗教信仰的国家,因为宗教与政治分的很清晰,其哲学渊源广泛又不成体系,中国自身有从先秦时期就自成的儒、道、墨、法等学派学说,各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取向,而后佛学、西方文化流入中国,加上本土就有一部分回民的文化,民族之间和传承之间的差异一直都不曾减弱。虽然有很多时代是以儒家学派为主流文化,但其他学说也都各自流传,很多学派甚至与外来理论结合发展出新的观点。中国以儒道两家文化为主发展而成的宇宙世界观,其本质在于无神、无灵魂论,宇宙即是本体,人只存在宇宙间死后也归于天地,没再有别的空间。对比西方哲学和佛家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在人处于的世界宇宙之外另有一种纯粹灵魂存在的世界或空间,可称为之为神、为灵魂。所以中国哲学思想里最重视的是人之心,西方哲学重视的是不可证实的空间里存在的灵魂与存在现实世界之中人的肉体,因为形成了各种分裂的哲学观点,佛家哲学只重视虚无世界里的灵魂而不重视现世肉身,这即是世界几大哲学体系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可以展开的话题太多,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强烈推荐去翻翻这本书。
墨子学案
从来都没发现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辉煌曾与儒家并齐,一直以为它只是个有独特见地和机甲秘术却很快凋零的学派。经这本书简洁介绍,已经能对墨家的学说有个粗略总括的了解。除了没想到墨家曾经的辉煌之外,墨门学说很多观点让人非常惊讶,一定要把它放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理解才能更加体会。墨家是激进的一派,墨子初学儒家却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不满其中庸之道自立门户,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促成其观点与儒家的学说大相径庭,极其轻贱形式、重实用,这是由时代的特色造成的。墨门一派全是实践家,在战乱时代倡导兼爱,这是其看到世界大同的本质发出的呐喊,这一觉悟源自儒家又被他们亲身践行,这种洞见和勇气即使放到当代也是值得钦佩的,相当于无国家主义。而正是为了倡导和践行兼爱非攻的理想,墨家才发展出制造术,他们崇尚科学技术、以实用为原则,制造出防城器械用来帮助被侵略的国家抵御侵略军,虽然不如幻想作品中形容的那么神秘,但当时的一些研究成果大概也是能同西方科学界相匹敌的。但墨家学说有几个致命的缺陷,其一是理念立足点的虚无之论,天志明鬼所强调的神秘宗教说法与墨子其他重要观点是互相矛盾的,并不能起到支撑其核心理论的作用;其二是政体观点最后不能自圆其说,尚同恐怕有会逐渐演变为专制的倾向;其三是过于极端,虽有苦行僧的自律,却没有佛陀的包容,世界应该包括万象而不是只采用一种恒定的标准;最后以身殉理想其实也是一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流血革命的恶性循环依然不能被打破,墨家自身的灭亡也成为了其所践行方式的不可持续、不可发展的证据。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
不懂心理咨询技术的读者——譬如我,来读这本书就像看小说,当初对在书里备注的各种咨询方法完全不明白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似乎全都是一个路子出来的。不过在了解过各种具体的咨询技术之后再读就完全不是同样的感觉了,虽然我并没有实践过,但再读的重点一定放在关注咨询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剖析上,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正是这么一回事嘛。想想就挺有意思的,人的认知里存不存在某一些方面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时,看待同一事物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人才能互相理解、才能换位思考。这本书虽然也是老师的推荐,不过重要的还是自己想要先观摩一下前辈的成长之路,也好给自己打一个预防针,借鉴一些经验。
个体心理学
据说这是根据演讲汇集而成的一本书,在阅读的时候的确感觉出一些微妙。最近开始想认真阅读一些经典精分专著了,虽然这个领域不是自己比较偏好的方向,但鼻祖的理论还是得好好研究。阿德勒最有名的《自卑与超越》在3年前读的,自那时起,这才是第二本关于他的书。当时读完《自卑与超越》时觉得阿德勒简直是我心中心理学领域的偶像,写的特别有道理,过了几年之后再来回味一下他的理论,好像又不再对他那么热衷了,吸收过各方面的思想之后,渐渐变得能辩证地看待各种作者的理论和观点,并且在读的时候发现与他们观点相悖的证据或与之辩论才更有意思,更有益于发现自己理应的存在方式。这本书里也有一些观点并不是那么站得住脚,但能发现当代有很多理论和观点也的确是继承自这些初探未知路的学者,重视儿童的发展和教育这一看法无论在何时都有重要意义。
余生皆假期
又是一本由多个独立小故事组成,但主要人物线一直都在的小说。虽然没有感觉特别高潮的地方,不过让人放心的是主要人物的故事最后还是串联回来了,是完整的故事,总体感觉平平淡淡。最近读起小说来好像没什么劲,少了种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快感,是审美疲劳还是其他的什么,说不清。也可能是因为小说里的这种尤其日式的情节与我的日常相距遥远,不太能产生共鸣,好像日本国情的发展越来越奇特了,年轻的一代人有种既颓废又愿意肆意生活的风格,对周围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派毫不关心的冷漠平静态度,有种久而久之说不定就再也难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意味,虽然想要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可是总是要拐弯抹角地表达感情,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真诚坦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