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日阅读习惯之63/100)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01社会认同原理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队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他人是怎么做的。看到别人做,就觉得一种行为是恰当的,这种倾向通常都运作得听不错,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行事,总比跟它对着干犯的错误少。
有些时候,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就像那“叽叽”的声音,也能刺激火鸡妈妈的哺育行为一样。预先录制的“哈哈”笑声也能刺激我们发笑。
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同一行为,做的人越多,越显得正确,群体的吸引力太强大啦。
02教派的荒谬
有些教派的信仰显得很不现实,即便实际被证明是错的,但是因为信徒们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相信自己教派的宗旨,所以即便被否定,也会坚持自己的信仰。他们会认为,持有一种想法越多的人,就会觉得这种想法是正确的。所以,教派在没有既定事实时,只有修改证据了,拼命招募新人入教,人越多就证明自己的越正确。
03“多元无知”(面对不确定)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人们喜欢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比如路人遇到意外后急需救援,但就是无人问津。受害者迫切需要帮助,而全体旁观者却无动于衷。
事实上,当有大量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是: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紧急。
“多元无知”状态,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危险也有可能累计到这样一个程度:某一个体不受看似平静的其他人所影响,采取了行动。所以对紧急事件的受害者而言,“人越多越安全”的想法有可能完全错误。
“多元无知”效应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的优雅而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的表情,也无法正确的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
很多无人问津的受害者,不是旁观者不帮忙,而是因为不确定状况,而表现出无情的一面。最靠谱的做法是:在人群中找出一个人来,盯着他,直接指着他,请求帮助,这样获得帮助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
04有样学样,连自杀也学
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看到有人喜欢它,爱用它,就觉得的那个东西一定挺好的。说明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连自杀都有可能被学习。“维特效应”《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主人公最后自杀了,并引发了欧洲自杀潮,因为影响太过强烈,这本书被禁了。有报道说,一些内心饱受折磨的人读了别人自杀的报道,就会仿效这种做法,了断自己。这是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别人在陷入困境时如何行动,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所以自杀也会被模仿,并觉得这种方式可以站得住脚,也就更加勇敢地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有统计(美国1947年到1968年的数据)显示,每条自杀新闻会杀掉58个本来能够活下去的人。
05如何拒绝社会认同
人是机械地照着社会认同原理做的,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能多保持一些警惕感,就能很好滴保护自己了。对于伪造的或者蓄意篡改的数据,面对信息不可靠的情况下,及时切断自动导航仪,避免掉进了假冒的社会认同里,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虽然“一按就播放”多数时候可以为我们省去很多带宽,但是也需要我们时常跳出管子,纵览全局,有些时候只需要我们打量一下周围就行了。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的,而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反应。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
但是人绝不可以完全信任的社会认同原理这总自动导航装置,哪怕没有人故意制造假信息,这种装置也会出故障。我们要及时用客观事实、先前经验、自己的判断对比,确保它没有出乱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