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为中国佛教胜地,与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合称佛教四大名山。
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神宗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为名,始称普陀山。
这是我第一次来普陀山,在如此神圣的清净地,感受感受拜佛的氛围,拜拜观音,观光一下。来普陀山的人大体可以分成两种----香客和游客,我属于游客。
山寨版的布达拉宫
普通船票价30,最早6:40发船,末班船是21:50,每天17:35前是流水发船,上满即走,基本上10-15分钟一班船,晚上18:00后是定时航班。航程10分钟,普通船人非常多,大概有三四百人,不像去桃花岛对号入座。
出了码头向东几十米,踏入杏黄色三洞门牌坊“普陀圣境”门阕,就算进入海天佛国了。
紫竹林景区是我们普陀山之行第一站。在码头坐景区公交车1号线到紫竹林景区后,沿绿荫山道步行去南海观音。
穿行在绿荫撒地的山路上,如果不是跟着旅游团赶路,会很悠闲惬意。透过树的缝隙,远处有一山看去像尊卧佛,头,颈,胸,腹清晰可见,凸起的佛肚、微现的佛脚都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其实,卧佛是普陀山东南约6公里外的洛伽山,传说中观音发迹修行之地。
普陀山的路灯也是非常的与众不同,是一个佛钟的造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怀着自己的心愿向山顶的南海观音迈进。
通往南海观音的石板路,每隔数米就有一块石板雕刻着莲花,图案线条简练,造型别致。莲花是佛教的吉祥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象征佛教来源于尘世又高于尘世。青石板每三步一块,正好可以让进香朝圣的信众三步一拜。
南海观音是普陀山的标志性佛教建筑。铜像面朝大海,与洛迦山隔海相望。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神圣,蔚为壮观,慈祥的面容仿佛在静静细听人间万千夙愿,以慧眼抚慰众生心灵。我的心境也突然变得很安静,不由自主举双手合十向观音拜了拜。
这尊佛像堪称当今世界观音铜像之最,是海天佛国之象征,也是普陀山唯一可以拍照佛像的地方。 南海观音宝像顶现弥陀,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左手托起法轮,右手施无畏印,显现大慈大悲相。 据导游说南海观音总共花费六千多万元,全部是善男信女募捐得来,没有花舟山市政府一分钱。
随时可看到香客三步一拜行“五体投地”之礼往上走,然而不知几人能放下执念自在地下山,想必更多的是载着满满的欲念和希冀而返吧。
观音立像四周的石雕也极其精美,尤其后部的大型青石浮雕石刻“大士法会”壁,佛像、神像雕刻栩栩如生。
西游记中紫竹林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住处,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遇到危难,孙悟空就会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到紫竹林向观音大士求救。 在我的想像中,紫竹林是一片美丽的竹林,林内烟雾缭绕,菩萨端坐竹林之中,然而普陀山的紫竹林没有紫竹……
紫竹林位于普陀山东南端,和洛迦山隔海相望。人们常说的“紫竹林”不是一片紫色的竹子,而是“紫竹林禅院”、“不肯去观音院”和“潮音洞”。三个景点从同一个大门进入,一起售票,票价为5元。
大门进入后有一段清幽的小道,两边都是黄色的墙,灰色的砖路,很美,如果没有人拍照是很漂亮的。走过小路右转就是紫竹林寺庙所在了。
山门上的庵额“补袒紫竹林”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先生亲笔题写。庵额上方的浮雕和彩绘是特色,禅院内供奉着"紫竹观音"坐像,是普陀山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
“紫竹林禅院”的院子里没有紫色的竹子,却看到了很多以竹子图案做装饰的栏杆和墙壁。
整座禅院没有太多的装饰,一座威严的高大殿宇,几进院落,到处是黄色的墙壁,肃穆安宁。 出于对观音菩萨的敬畏和崇拜,紫竹林禅院只拍了下山门,静静地拜谒了一圈之后出来。
海岸边有个半明半暗的天然洞窟,洞门面向大海,呈喇叭状,海水拍击洞壁,声若雷音,称之为潮音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涛不绝,声如观音讲经说法,又如千僧诵经。
远处大海中静卧着的珞珈山就像一具睡佛,任凭惊涛骇浪,她总是这样静静地仰卧着,永远呈现给世人一副安详平和的姿态。
站在岩石上远眺,辽阔无际的大海尽收眼底。 俯视脚下,历经冲洗剥蚀的岩石,虽密密麻麻布满伤痕却岿然不动。
一堵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佛堂终年香烟缭绕,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的开山祖庙,虽然不大但是地位很高。唐朝时日本的慧鄂法师从五台山请了观音菩萨像,想东渡日本,结果船行至普陀触礁,大师感悟菩萨不愿东渡,因此这尊圣像就被大师安排在这里的一个人家中,后建成普陀山的第一座寺庙“不肯去观音院”。这也是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开始,故历来被视作普陀第一庵,香火兴旺,不同寻常。
在普陀似乎是比较容易遇上喇嘛僧的,红袈裟增添了普陀的色彩,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普陀为什么会出现喇嘛,我还特地查了百度:大乘佛教在其历史传播过程中,分别形成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观世音菩萨以其“无苦不拔,无乐不与”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受到信众的普遍信奉,成为最为人们熟知、传播最广的菩萨。在亚洲观音信仰的道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位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和位于西藏拉萨红山的布达拉宫。普陀山属于汉传佛教,布达拉宫属于藏传佛教,两者就其最重要的精神源泉而言,却是同出一源:观音信仰。所以在普陀出现喇嘛就不足为奇了。
再一次坐上景区公交车去普陀山的另一个著名景点普济寺。
普陀山镇山三宝之一的多宝佛塔位于寺内东南,普济寺海印池边,是全国罕见的元塔。
塔的外观朴拙,方形有台无檐,每层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龛,里边供奉着全跏趺坐式佛像,属于古代蒙古族统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极富元代风格。它是目前普陀山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
普济寺位于灵鹫峰下,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规模最大的寺院,也是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普济寺大殿是从南京明故宫搬过来的,屋顶为黄色的琉璃瓦,是典型的皇家寺院风格。
普济寺是普陀山最为辉煌、香火最鼎盛的寺庙,正殿端坐的是国内唯一的一位男相男身的观音。
普济寺中“普济”的含义是“普济群灵”,也就是造福苍生的意思。
导游带着我们在多宝塔那边经永寿桥直接进普济寺山门内,也没什么讲解。70后的老女生抱着来一趟总要看个够的心态,把寺内寺外全转个遍,再根据百度的资料和所拍的照片整理了一下对普济寺的印象。
普济寺前有一个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着普济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正对普济寺山门。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西面一座叫瑶池桥。
进入普济寺要经过一个石牌坊,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有280多年。坊内北侧,有一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进去就是御碑亭
御碑亭,它位于普济寺正山门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内竖的汉白玉玉碑,高3米,宽1.5米,碑顶刻蟠龙,这是普陀山现存碑石中制作规格最高,石质最好的一块。此碑刻于雍正12年,即公元1734年,碑文详载了普陀山的历史。
背后隐约可见的就是永寿桥,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间。永寿桥,也叫莲花桥,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为雕刻中的珍品。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墙旁刻有《心经》 。
海印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
普济禅寺内的海印池建于明代,“海印”,是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我们来时荷花尚未凋谢,荷叶仍然满目翠绿,佛家以“咄污泥而不染,澄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来比喻“佛性”,以圣洁、清净的莲花为所居。
八角亭所在的桥称平桥,是专供皇帝用的。桥下就是放生池。海印池原名“放生池”,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放生本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相融合,进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佛事活动。
影壁、御碑亭、平桥上的八角亭,与寺庙的山门同在一条中轴线上。
普济寺的山门基本不开。有个传说,当年乾隆朝拜普陀山就住在寺内,有日微服出访回来见山门已关,遂敲门,有和尚说不能开门,除非皇上来,微服的乾隆只好从旁门进来。后来乾隆就下旨,从此山门不轻易开放。
有木有发现传说故事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杭州灵隐寺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寺院也都有这个说法,
山门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线,寓意进门之后,应该僧俗有别,要遵守寺规,不要扰乱佛门清净。
普济寺没有大雄宝殿,而是圆通宝殿,也称大圆通殿。圆通大士是观音菩萨的别号。普济寺是供奉观音的主刹,香客云集,烟云缭绕。
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东西两壁各塑有16尊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这些都是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现身说法形象。三十二应身观音只能以整体形式供奉,不能单独出现,再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这种塑法是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
“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象征的是一种精神。无数善男信女跪拜于此,神情极为虔诚。人常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在芸芸众生的内心中,大概总需要神灵的扶助和菩萨的保佑。
整个普济寺有好多香游,指点香客怎样烧香许愿,指点求财、求平安、求升学、求升官、还愿的各种礼仪。
大圆通殿顶盖金黄色琉璃瓦,四角飞檐,外观雄伟庄重,是典型的清代初期建筑风格。殿门门楣上的金字匾额“普济群灵”为康熙所题。在参天古木掩映下,大殿显得气象威严,峻极辉煌。一对石狮傲立于底座石鼓之上,殿前平台上有铜鼎炉,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字样。
同样,出于对佛祖的尊敬,遵守庙宇内不允许拍照的规定,也牢记导游说的请佛容易送佛难,在普济寺内只是远摄大圆通殿和那棵香樟树。
没有照片,怕表达不清楚,手绘一张普济寺平面图
普济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进殿堂,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
山门后面是天王殿。正面是弥勒佛,背面是韦驮菩萨,两侧是四大天王。
中轴线两侧分布钟楼鼓楼。山门东侧是钟楼,内悬大铜钟重3500余公斤,铸于清庆十二年(1807年)。西侧有鼓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召集僧众参加活动,这就是诗文中常说的“晨钟暮鼓”。
再往后就是普济寺的主殿,大圆通殿。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普济寺又是普陀山的主寺,但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做为主人为其他三位菩萨也准备了道场。
大圆通殿的东侧是文殊殿,供奉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侧是普贤殿,供奉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共18尊罗汉。
主殿后面为藏经楼,楼下是法堂,是演法皈戒集会的地方;楼上为藏经楼。两侧又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供奉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中国四大佛山的主佛即文殊、观音、普贤、地藏,佛教中四大菩萨就聚齐了。
浙江的很多寺庙里都有伽蓝殿,供奉伽蓝菩萨。伽蓝菩萨是寺庙的保护神。日本的寺庙都叫做伽蓝,源于中国的唐朝。(伽的发音为:茄)
祖堂里面供的是几位寺庙的祖师。
普济寺参观基本结束。
走出普济寺,回首隐隐约约掩映在一片葱茏翠绿之中的普济寺,显得极为幽静而神秘。面对这“人间第一清净地”,感觉在浩浩渺渺之间,健健康康、恩恩爱爱、平平凡凡、坦坦然然地活着,就好。虽说来普陀纯粹观光,但在菩萨面前还是不由自主有了小心愿(这个心愿没有对菩萨说)。
来普济寺,除了一睹众菩萨的尊容,我还有个小心思,想看看那些得道高僧的音容相貌。可惜在这个香火最旺的寺庙,只有寥寥几个小沙弥穿梭于庙堂之中。或许我期待的像电视上少林寺白眉那样的得道高僧,是难得一见的。唉……70后的老女生金庸的武侠看多了。
沿着香华街往东走,到了菩提路口,走这次普陀山之行最后一个景点西天。
走走当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
一路石阶上来,山并不高,也不陡。
字长5米的“心”字石耀人眼目。传观音曾在此说《心经》。大家竞相留影,留下心佛“心”心心相印的纪念,导游也是极力煽情:“一人留影,一心一意;两人合影,心心相印;三人合影,必是一家;众人合影,协力同心”。
有道是:“佛法多门,修心第一”,若是能够心静如水、心旷神怡,该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了。
在心字石边上,也是必经之路,有一座天然石跨,两块巨石傲然雄立,中间横架着平整的石条,石条上刻写着“西天法界”四个大字,过了这个门,是不是正式开始西天取经路?
进入西天景区,绿树夹道成荫,奇石突岩,庙宇时隐时现。
西天之路经过的第一座寺院:圆通禅林。导游说就是一座尼姑庵,里面什么都没有,不值得进去,直接去下一个景点。70后的老女生还是抱着既然来了就要走遍的心态和老师公,陈师傅一起进了庵。
禅院修建在山坡上,山门对面的壁照写着“慧眼视众生”。圆通宝殿的后面还有一座铜殿(就是图片右下方那座),这是圆通禅林最精华的部分,一个不算大的殿,全殿为纯铜所铸,泛着绿绿的铜锈。铜殿是普陀山唯一供奉铜佛像纯铜结构的殿宇,是国内纯铜殿宇中最大的。没想到走马观花看寺院,居然看到了“正法明如来铜亭”。殿前烧香比较奇特,用火柴大小的檀香片代替香,拜完插香炉中,散发出的檀香味使得整座庵院更加清幽。
推荐可以走一走。 比较遗憾除了发香的居士,没有看到一个尼姑,也没看到一个佛学院女生。
从圆通庵上行,穿过一段落间石板路,即到梅福庵,梅福庵临坡而起,周围林木幽深,规模不大。这是普陀山唯一以大雄宝殿为主殿的庵院,整个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唯独这里是梅福大师的道观。
院内有一灵佑洞,是以前梅福炼丹的地方,洞中山泉清澈,含多种矿物质,人称仙水,人称之仙水,现在就是一个水龙头,过去滴俩滴,以祈祷健康。吐槽下右上角图片的左下角有个水龙头,还有个不锈钢的桶,严重破坏禅院的古意。
继续依山而行,梵音缭绕,暖暖的阳光于伸展如画的虬枝间洒落,尤其是那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樟树,让这一方佛地,更显幽静神秘。
透过树缝看下去,有一片规划整齐的民居。导游说原本寺庙的周围有很多民居,有些甚至与寺庙一墙之隔。居民利用自己的房子开商店,开饭馆,在寺庙门旁杀生吃荤腥。现在寺庙周围的居民都被迁走了,寺庙周围恢复了清静,还原了佛门净地。
继续步行至山顶,这里是整个普陀山最高点,平台空旷,磐陀石迎面而来,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这里还有个说法台,自唐代以来已经被信徒们视为观音大士说法的地方。
两块巨石上下相累,接缝处间隙如线,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但却安稳如磐。不得不叹自然之奇妙,于佛法之地平添几份神秘。有趣的是,大概为了寻求另一种平衡吧,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在写“磐陀石”三字的时候,故意将“石”字多写一点,而将“磐”字少写了一笔。
从背面看更清晰,上面的巨石似乎倒立在下面的巨石之上,彼此似接非接,似粘非粘,据说它们中间是有缝隙的,拉紧的细绳能够横扫过去。
惊叹之余,70后的老女生有了新的感悟:在佛的国界里,实在不能以凡人的眼光来看问题,佛可变不能为可能,化稀奇为普通,这不是因为佛能超越自然,而是因为人的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性的缘故。
磐陀石右前方有一卧牛石,民间有摸牛石的谚语“摸摸牛头,遇事不愁;靠靠牛背,生活不累;摸摸牛尾,有头有尾”。引得大家争相摸牛,好象摸得越多,得到观音菩萨的照顾也越多。
普陀山的三大奇石之二:二龟听法。
一块巨石上,附着两块酷似乌龟的岩石,这便是“二龟听法”了。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一龟昂首伸颈,竭力攀援。据说,两只乌龟因偷听观音说法入迷以致误了返回大海的时间,观音见他们虔诚,将它们点化在此。大自然的精奇灵妙,令人叹为观止。
这二龟为一雌一雄,大家猜一猜,哪只是雌,哪只是雄?
在山顶遥望山下,还有个海军基地,不过有告示牌写着不要以此作为背景,所以就不拍那个方向的照片了。
沿西山小径拾阶而下,古樟参天,黄墙香烟缭绕,梵音袅袅。
观音古洞原为天然洞穴,并无殿宇,只有梅树数株,又称“古梅岭”, 后有一僧始结茅庐于此, 然后有禅师创立庵院, 慢慢发展至今。
非常古老的观音古庵,是普陀山最大的一个石室。洞中石乳倒悬拄地,洞壁及石柱上均镶有观音像。洞旁建有观音洞庵,洞后古树成荫,巨石上书“大士重现”四个字,是观音菩萨显灵的地方,据说观音洞相当灵验,观音古洞终年香火缭绕,游人香客络绎不绝,还有很多人送来的锦旗也挂在那里。
至此,西山景区全部游完,西山的庙宇虽小,但各有各的特色。
对于这次的普陀山之行,或许我不够虔诚,或许我不够用心,没有看到想看的景,没有见到想见的高僧,但仍然庆幸拥有一趟旅行,拥有一场经历。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下次一定怀着虔诚的心,愿看见不一样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