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牟足了劲,誓要从头看到尾,生怕错过了某段重要的,能影响我终生的“养料”。然而,戏剧性的是,我花了时间和精力,一字不落地遍览全书,当合上书的那一刻,闭上眼睛,让我看过的文字,尽可能地像电影字幕一样浮现在脑中,结果呢?脑中出现的只是最近所看的那些文字,至于前面看过的内容,零星地能想起些,但忘记的远远大于所记住的。
试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深入分析后,我认为导致花了大量时间成本看书,最终却连知识都没记住多少的关键问题是:
完全忘记了看书的目的是什么?俗语有云:打死蚊子不是因为它嗡嗡叫,而是因为它要吸血!同理,看书的目的不是看了多少,而是能用多少书中的内容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如此推理便会发现,我以前的那种看书方式纯属掩耳盗铃,自我欺骗,我自认为只要书看的足够多,我就会有成长有变化,这个理儿没错,错是错在“看”这个动词不恰当,如果用“看”这个词,基本就是大数法则,即海量地“看”,然后漏斗原则,大量看完记住一小部分,然后运用一小部分最终再固化这部分,结论:看的越多最后固化的就会越多。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量要足够!当然,要想保证量,有一点必须要考虑:时间充足,试问工作后的我能有上大学时那么多的自由时间吗?答案显而易见,我能够拿出的看书的时间很少很少,所谓“物以稀为贵”,用来看书的时间很少,因此它很珍贵,如此珍贵的时间如果最终创造出来的价值少之又少,甚至微乎其微,这笔买卖太不划算了!
既然时间少,那么用时间来换取读书量的这条路很难走通,既然走不通,那么我以前那种逐字不落地看书方式就是有问题的,就是不可取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用时间换量的方式不可取,那要想要量的保证,可取的方式是什么呢?这个答案就在“看”这个动词上下功夫!
既然“看”不合适,那合适的动词应该是什么?
答:掌握!
看只是过程,掌握是结果,而结果才能使一个人迭代升级。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唯有明确的结果,过程才不会错,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过程,忽视结果的话,过程难免会跑偏!明白此点,后续的就好办了!
掌握多少书中内容,决定着自我变化的大小。谈到掌握就必然涉及到我的看书方法了,以前的看书方法,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一点加一点,最终看完全书,整本书被我从前到后割裂,然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看完,看的过程中,
一、没有时间理解,只是为了尽快看完而去看;
二、因为没有理解,再加上看书的时间碎片,所以,记住的内容,可以为我所用的内容少的可怜。故:一本书看完,掌握的知识基本没有,所以,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成本就白白浪费了!
那该咋办?
答:转换看书的顺序,过去我是从部分到整体,碎片化的时间看书中的部分内容,最终合成整体,这个已被证明失败!现在,我需要先掌握整体,即这本书的全貌是什么?这本书的整体框架是什么?记住它就等于掌握了作者的写作脉络和写作逻辑,这个才是一本书值得去看的核心原因,毕竟一本300页的书,80%的内容都是观点的解释和案例,这些不是不重要,而是没那么重要,因为,所有的解释和案例都是为了帮助读者明白作者的核心观点,他们起辅助作用,作者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让读者同意并接纳自己的核心观点,然后使用他的观点。这就好比一辆车,整体的舒适性才是买车的目的,至于什么样的零部件合在一起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各零部件的作用只是辅助。
既然这样,那么作为读者来说,为啥不从作者最看重的那一块,即核心观点入手呢?当了解了核心观点后,如有时间,或是如果对哪个核心点不明白,此时再回去翻看作者的解释,这才是掌握一本书的正常顺序哈!
总结:
1、对于一本书而言,不只能是看,看只是过程,掌握才是结果,而结果才能改变自己!
2、掌握一本书的正确顺序应该是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进行:先看整体,如果必要再看解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