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不在于认知广度,而在于认知深度。当下的信息社会,我们知道的已经足够多了,很多的领域,即使我们做不到专业,也至少做到了略知一二。认知的广度,知识的涉猎面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远没有达到天壤之别的地步。
而认知的深度绝对达到了天壤之别的地步,这个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人性的第一性是自我中心性,换句话说,就是习惯性的自以为是和目中无人。身居井底以为看到了全部的天,自己以为的就认为全世界的人以为的。
这个认知差异,不是你不知道他知道的差异,甚至都不是你知道的少他知道的多的差别,而是面对同样的知道,你是这样想的他是那样想的差别。
所以面对同样的资源,开采利用度不同。有些人有着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从而发挥最大效力的能力,而有些人面对资源不知如何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有些人面对不利环境有些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化能力,而有些人面对不利环境只会怨天尤人一筹莫展。
普通人如何转化为成功人士,最快的途径就是学习,尤其是转变思维扭转信念的学习,比如NLP的学习。
NLP有一条信念:地图不等于疆域。你认为的仅仅是你个人以为的,并不代表任何人,因为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体系都不尽相同,认知存在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我们习惯性以自己的镜子来照别人。
要承认自己认知有限,这个难度堪比登天,我这里所说的承认不是口头上的认知,而是行为上的改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的谦卑无需多言。
如果太过于自我,加上客观上认知广度差别不大,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所谓的舒适区。遇到困境时,我们经常麻痹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大家不都这样吗”,聊以自慰。心理学上存在二八原则,优秀的人永远只属于20%的少数人,因为他们想的和常人不同,也就是认知不同,关键是认知深度不同。
认知深度怎么来解读呢?就好像一个普通人看天空和一个戴着望远镜的人看天空,看的都是天空,看到的深度不同,风景自然不同。智者总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在于认知更深一步,看问题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总能洞悉事物本质,从而预见未来。普通人认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智者知道看到的未必是真相,有可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有可能是海市蜃楼。智者可以预见未来,所以锲而不舍;凡人看到眼前,所以半途而废。普通人用眼睛看,智者用眼光看;普通人有视力,智者有视野;普通人有能力,智者有能量。时空上不在一个维度,看到的自然不同。
有一幅漫画是这样的,两个人在同一块儿地方挖井取水。一个人挖到了水,一个人没有挖到水,而挖到水的仅仅比没有挖到水的那个人多挖了一下而已。也就是后者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认知深度有差别。挖到水的人对于此处有水深信不疑,所以锲而不舍;没挖到水的人对于此处有水将信将疑,所以无法全力以赴。
我们来假设一个事实,如果大家都知道最后的结果,我想谁都会努力拼搏。对于未知事件的看法取决于认知深度,认识越深刻,越能看到未来,越有行动力。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知道很多道理,却没有行动力的原因:认知太浅。只是让大脑知道,那是流于形式,只有让我们的内心知道,那才会启动身体,产生行动。
如何让内心知道?如何加深认知呢?只有不停的学习,这个学习不是普通的闭门造车式的学习,不是死读书,而是启动身心的学习,去经验,去体验,去参与。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死读书者也属于站着的观众,凡是没有让认知更深刻的学习,都是在做无用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这里强调的都是体验,经历无法取代,过程无法超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身体参与的学习,很难入心,无法入心就无法产生行动。
当然,理论学习和知识积累是必备的,没有理论知识做铺垫,单纯的经验也无法让认知达到更高的高度。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如此反复才能让认知不断加深,行动更果断,结果更如愿。
归根结底,认知深度决定了人与人最终的人生走向,这也是为什么大学刚毕业时大家起跑线差不多,毕业十年很多已经大相径庭。去除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之外,基本都是认知决定的结果,其中就包括充满偶然因素的机遇,也是认知吸引来的。
如何做呢?放低自己,放空自己,空杯心态,永远谦卑,满怀敬畏。
看到不等于看见,
看见不等于看清,
看清不等于看透,
看透不等于看开。
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视心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没有谁在最高层,也没有谁在最低层,人人都在中间,再高高不过天,再低低不过海。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高傲自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清自己位置,方能不断提高认知。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是自己的主宰。提高认知深度,方能知而能行,行而有果。
专注家庭教育 专注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