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部分,选入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的第一则中时只取了前面部分。但是本文的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二、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湛蓝,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三、赏析
(一)大鹏的形象。在文中,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庄子笔下的“鹏”这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从后世诗人诗中的化用这形象可以看得出来。比如李白《大鹏赋》中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名句。宋代女词李清照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抱负。毛泽东年轻时也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言壮语。他们的共同特点都借用“鹏”抒发了自己的高远志向。与本文相关的一些成语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都与鹏的形象有关。
(二)想象雄奇瑰丽。在初中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通过几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想象。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袁珂的神话《女娲造人》,还有《寓言四则》等。《北冥有鱼》之中,“不知几千里也”反复出现,极力渲染鲲鹏的硕大无比。后面引用《齐谐》中的句子也在极力想象夸大鹏之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那个时代,生活经历视野有限的情况下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实属难能可贵。
(三)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庄子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因此,要理解好这一部分的内容,必须把它放在全文中去进行分析。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要理解部分,必须理解整体;要理解整体,必须理解部分。部分与整体必须相互联系、相互结合进行理解。《逍遥游》一文在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读起来并不抽象,就是因为作者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故事之中。比如接着的两句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后又与二虫“蜩与学鸠”对比。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最后说明了: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本文的阅读要把故事和说理句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阅读,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阅读了整本《庄子》之后,我觉得庄子跟老子、列子一样,都具有对立统一(矛盾)的思想。表面上看道家他们思想都是出世的,但从我们学过的形象中:老当益壮,决心开路,感天动地的愚公(《列子•愚公移山》,鹏程万里的鲲鹏(本文),又给我们志存高远,积极入世的形象感觉,这一点我们不要被某些固有的结论所束缚,要用自己的心去全面分析、辩证思考,在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中,选取积极有益的部分为我们伟大的时代复兴服务,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