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有学习了黄厚江老师的讲座内容,现整理如下,分享与大家。
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以语言的训练,语言的运用为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一定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在此我们要谈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几次修订,课程标准最初要求是对于学生“双基”的培养,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最简单的字、词、句、篇的学习和积累。基本技能指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双基”的提出是有我国发展初期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来决定的。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课程标准的在二次修订时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补充,丰富和完善。也对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更为具体和详细的要求。当社会继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民对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新课程标准被提出,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是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提升。在这里,我们用通俗的比喻去理解这几次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双基”就像早餐的稀饭加馒头,是解决温饱问题的,“三维目标”就像早餐的面包牛奶,提供了必需的营养,“核心素养”则像早餐时我们加了核桃,花生,枸杞做出来的糊糊,追求的不仅是有营养,更是科学的膳食。所以,三者不可割裂开来,不应该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个传承的关系。
“素养”是指一个学科在知识背后看不见的能力,比如说,知道什么是比喻句,是知识,会写比喻句,是能力,会在恰当的时候和地方用比喻句才是素养。再通俗一点说,驾考时,学会交通常识是知识,能把车开走是能力,保证开好车,不出事故,不违反交规则是素养。这么说,就不要知识了吗?不是,知识和能力是形成素养的基础。语文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立足实际情况,根据学情需要确定“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哪个是课堂内容和主要目标,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这里说“素养”是要求老师们要有这个思想和意识,知道语文课堂的路在哪里,方向在哪里,最终还是要让“素养”落地,提现在课堂里。
所以,好的课堂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任务驱动”来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这是核心。当然四大核心素养也不能割裂开来,因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同时会伴随着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咱们这里说的是语文课上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到五种无用课堂。一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课堂。这种课堂教师没有任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只是照搬教参,资料,答案到课堂上,仅仅充当了搬运工的角色;二是问题堆砌,找答案的课堂,这样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教参,资料上的东西变成碎碎问,让学生找答案;三是上课就靠PPT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养懒了老师,养坏了孩子,PPT一打开什么都知道,PPT一关什么都知道。要知道,PPT是为课堂服务的,而不是主宰课堂的;四是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齐举手,一呼百应的课堂,这样的“四个一”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假象,要么问题无意义,要么学生没思考,因为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出现冷场,出现不举手学生的课堂才是正常的课堂。比如,我们上《孔乙己》,老师问: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什么呢?就绝对会出现,一呼百应的场面,但是,如果我们转个角度问:这篇课文题目与内容什么关系?学生就得稍微动下脑子,至少得回想一下课文内容了。课堂提问是有的,但是要避免无效的问题,提问的结果是要伴随着学生的思考活动的。五是“棒棒糖”课堂,无论学生怎么回答都是“你真棒”,都是夸奖和赞美,让学生不知对错,不明所以,还美其名曰“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要知道,知识有对错,问题有方向,这种现象也就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些孩子经常回答问题,却考不出高分的原因。
总之,语文课堂要立足核心素养的形成,带着孩子们玩语言,玩语文,玩出素质和水平。在课堂教学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