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写作本身就是对往事的咀嚼与回望,就是对人生的反思与痛惜。因此,写作应当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也就是很多往事。比如我们常讲“人生苦短”“人生无常”,这种感慨正是我们对往事经验的总经。一个没有往事的人,很可能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不珍惜往事的人,很可能缺乏心灵生活,很可能不是一个深情的人。
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件件一桩桩往事堆垒起来,正是这一件件一桩桩塑造我们的人品,影响着我们的灵魂,铺展开我们的命运。没有往事的人就是健忘的人,健忘者不可能成为好的作家。写作,就是对忘却的一种抵抗。只有珍惜往事的作家,才可能拥有真正的生活与真正的写作。往事,是唤醒文学记忆的温床。往事,是疑结情感的容器。从功利意义讲,往事是我们的写作资源。
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谁又能没有往事呢?但是,我要讲的是写作者的往事,是文学意义的往事。从童年开始,或者说从我们具有记忆开始,我们便有了生活经历。每个人的经历各有不同。有人自幼娇生惯养,有人从小失去双亲,于是人与人自幼就显现出差异。这种差异将人与人区别开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命运。命运从童年开始,童年成为命运的起点,这也是写作的起点。
写作者的生活经历各有不同,但是这种经历统统被写称为生活积累。这种生活积累,与写作者的生活轨迹是同步的。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乃至老年,每天每月每年的生活经历都成为写作者的生活积累,从而转化为写作者的写作资源。如何描述“生活积累”这个概念呢?我想用两个字来形容,这就是所谓往事。显而易见,从文学意义讲,所有的生活积累都属于往事——过往的人物与事情。
关于写作者往事,除了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经历,更为重要的应当具有不真实的人生经历,或者说虚假的人生经历。你虚假的人生经历与你真实的人生经历相比,它才是文学意义上的“往事”。写作者需要的正是这种并不真实的“往事”。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的写作才逼近于文学的本质。我们也将进入一个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写作天地。
写作,就是从真实到虚假,再从虚假到真实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作家精神化过程。就是所谓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终抵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过程。你是一个写作者,你积累的往事都是真实的。这些生活积累随着时光推移,你内心一次次复述着,便开始了“精神发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你难以察觉的,有时候甚至很像我们的潜意识。
如何描述这个“精神发酵”现象呢?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那么你所积累的所谓往事应当是你真实经历的变形,这种变形过程就是我说的“精神发酵”过程。这个“精神发酵”过程正是我们的最为原始的文学创作,它是依照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无意间创造出来的一个故居、一段经历、甚至初恋。有时候我们认定的自己的初恋或暗恋,很可能跟真实情况不一样甚至大不一样。我们根据自己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不知不觉创造了一段其实并非完全真实的往事。写作者,恰恰需要这种并不真实的往事,同时恰恰需要具有这种创造并非真实往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