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1、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已
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比如开会时不敢发言,甚至不敢在人面前开个小小的玩笑,自我意识牵拌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因为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句无束地行动。
2、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总是小心翼翼,为了不被嘲笑,不被小瞧。其实是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当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也是可以无句无束的。
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就需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这就需要自我接纳,而不是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方式。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举个例子:才了60分时,我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是自我肯定。
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是自我接纳。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接纳。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尼泊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3、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信赖”。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信赖的反而是怀疑,假设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这样就无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只有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阿德勒关于无条件信赖别人这样说: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因为决定背不背叛的并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
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生简单的超乎想像。
反过来,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就不能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4、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对他人寄予信赖,就是把他人看成伙伴;正因为是伙伴,所以才能够信赖。如果把他人看作伙伴,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共同体感觉并不是仅凭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就可以获得的,还需要“他者贡献”。即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就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工作就是他者贡献,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5、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截然不同。
为什么会有奉献精神呢,因为把家人和同事看作了伙伴。
自我接纳、他都信赖、他者贡献,这三都在人际关系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处我,即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正国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再来看看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行为方面目标: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来看看他们的关系: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另一方向“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人生的目标就是共同体的感觉。
6、“工作狂”就是人生谎言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具有神经质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学”“总是”“一切之类的词语,”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神经质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犹太教教义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时候是关注你讨厌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人际关系不顺利,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工作狂只是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他们会辩解说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家庭。但这只是人生谎言,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某种意义上是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
“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那些认为工作就是一切的生活方式的人是缺乏人生和谐的人。
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7、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阿德勒认为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即他者贡献,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
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进行他者贡献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及贡献感也可以。也就是说幸福及贡献感。
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福。
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与需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8、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已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为例。首先我们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这种普遍性的欲求。并且,大多数孩子在最初的阶段都是希望特别优秀,具体说就是听从父母的教导、行为中中规中矩,并竭尽全力去学习运动和掌握技能,他们想要通过这样来做来获得父母的认可。
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为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孩子陷入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或周围的大人们会加以训斥。被训斥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但是即使是已被训斥这样一种形式,孩子也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不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就是想成为特别的存在,无论怎么被训斥,孩子都不停止问题行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正因为父母的训斥,所以他们才不停止问题行为。这让孩子在特别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9、甘于平凡的通气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的转为特别差劲。
实际上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自我接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10、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与此不同,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出生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或者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但是这种把人生理解为故事的想法与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紧密相关,而且会把人生的大半时光当作在路上。
人生其实是点的连续,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间。
不了解这一点的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
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11、舞动人生
例如,梦想着成为小提琴手的人,也许总是只看见眼前的乐曲,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一首曲子,这一个小节,这一个音上面。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并不存在目的地。
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可以成为潜在性的人生。与此相对,我所说的像跳舞一样的人生,这可以成为现实性的人生。
我们可以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明,一般性的运动,我们把这叫做移动,有起点和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的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够达搭乘快列车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车。
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的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这就是潜在性的人生。现实性运动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既完成的运动。也可以理解为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
如果登山的目的地是登上山顶,那他就是潜在性的行为。说的极端点,乘坐电梯登上山顶,逗留5分钟,然后再乘电梯回来也可以。当然,如果没能到达山顶的话,其登山活动就等于失败。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12、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的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的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那就不再需要故事。
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已。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13、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每天进步一点点,也可以解开一个算式,或者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也就是要不停的跳舞,如此一来,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他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蔚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14、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已决定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比如遭受了重大的天灾,我们再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阿德勒说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有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那是因为你想要选择自由,也就是想要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当然就有可能会迷路,所以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征,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
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可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的生活。
现实性的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无论怎样回顾之前的人生,也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走到此时此刻。
个人的力量无穷大,也就是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