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过去了,有多少人欢喜,又有多少人忧伤呢?欢喜的人可能是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忧伤的人可能是没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能是发现自己又要开始吃土了,你们属于哪一类呢?至少我已经不属于任何一类了,因为我今年双十一什么都没买。
双十一是阿里巴巴造出的一个节日,让整个中国和世界都为之疯狂,但大多数人在疯狂过后,又开始疯狂吐槽马云,又让他们剁手了,其实我就很费解,剁手的不是你们自己吗?干马云何事?人家又没拿刀逼着你买,马云只不过是利用了一个人性的弱点而已,那个弱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的——欲望。
欲望这个东西,我觉得有好,有坏,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和它相处,人类的发展和壮大都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因为我们想要更好的东西,所以我们不断的创造和消费,我们不想自己洗衣服,就发明了洗衣机;我们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就发明了火车、飞机;我们想变得更美,就发明了各种化妆品和整容手术;但当我们的欲望一旦过了度,那就成了贪婪,贪婪会不断的吞噬着我们,让我们永远的沉浸在物质的欲望之中。
年轻时候的我们都会有这种感受,想要很多很多的东西,越多越好,只要是新的、未知的,我们都想要;但慢慢随着阅历和体验的丰富,我们渐渐会开始从物质的世界中明白,哪些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哪些只是我们欲望想要的。
女孩们总有一种思想,我的衣服永远不够穿,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其实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经过研究发现,在我们一辈子所购买的东西里,只有10%-20%的东西是被使用过的,而80%-90%的东西都是处于闲置的状态。就像我们手机里的APP一样,我们下载了很多个APP,但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每天用的APP会超过10个吗?其实90%的APP都是闲置的,甚至从下载后,就没再打开过了。
我曾经是一个sneakerhead,通俗来说就是很喜欢收藏球鞋的人,那时候对各种鞋子都爱不释手,只要是遇到自己喜欢的鞋子就会各种买买买,但随着这种买买买,不断的循环,我开始反思,这些鞋子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这些鞋子我买来后又穿了多少次?我为什么会买这些鞋子?如果不买这些鞋子我会怎样?最后我发现,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商家营销的成果,这些成功的营销,让我们觉得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必需品”,没有它们,我们就没法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每次搬家,我都会整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拿去扔掉,最后发现很多东西,买了之后就基本没动过,完全就是全新的放在那里,自己还很困惑,当初我是为什么那么想买这个东西。
随着经历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也慢慢的领悟到了“少即是多”背后的道理,只买那些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像李笑来老师说的,在你能承受的经济范围内,选择最贵的,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刚开始不明白这句话,觉得这不就是显摆吗?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但后来才慢慢懂得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因为贵,我们才会认真去思考,它到底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经过认真思考后,还是决定想要,那就说明你确实很喜欢。
之前看过金星的一期节目,她分享了一个自己购物的体验,让我觉得很有感触;她说当年她去巴黎表演的时候看上了一款包包,但因为价格很贵,于是就回去和她的丈夫协商,要不要买这款包包,而她的丈夫则对她说:如果你喜欢它,那你就买,如果你需要它,那就不要买。当时我很纳闷,喜欢和需要有啥区别,不都是买,最后她解释到,喜欢是你真的发自内心喜欢这个东西,而需要只是你想在别人面前炫耀,而觉得想要这个东西,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你自己想要,一个是别人让你觉得想要。
现在想想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买了一堆东西,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真心想要的?大多数无非都是想炫耀给别人看的而已。
经过了疯狂的物质欲望期后,我开始懂得更加理性的消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现在的我不会太在乎物质上的东西,确实想要那就买,不会为了买而买,我更愿意花钱买时间和体验。
买时间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很喜欢吃西餐,但我自己做的话,会很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味道还不一定很好,那我可以花钱去一个能做出好味道的西餐厅,直接吃别人做好的,这就节约了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美餐;再如我想学一门新的技能,但我自己专研的话,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效果还不一定好,但我可以花钱请一位专业的老师来教我,让我能快速的掌握这门新的技术,那我不就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还有花钱买体验,这些体验可以包括出去旅游,增加了自己的见识,报一个培训班,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请朋友吃饭、娱乐,增进了友谊,送礼物给家人,增加了幸福指数。
钱是一个好东西,但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去对待它,你是把它当做财富的象征,还是获得自己想要生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