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有话说,|我是老师黄衣心理
在8月初的夏令营活动中,十几个孩子里头分别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其中有两个五年级的男孩子,已经看得出来有担当了。然而他们成长的环境并不了解这些,以至于孩子自身的信心也受到影响,就在这个提当与否的问题中纠结着。所以我想着把这个担当写出来,给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看看,对于怎么在此时当下做好亲子关系有所思考。
目前我国小学生青春期普遍提前2年,也就是在10岁左右进入青春前期,这个时期恰好是小学中年级,知识梯级拔高的过渡阶段。如果家长不能转变带养思路,跟上孩子身心成长的节奏,显然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影响,亲子关系逐渐疏远,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下滑,导致升小学高年级以后成绩上不去,孩子厌学。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于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任务是这样解读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青春期成长的任务
孩子在青春期成长的任务,就是搞定自己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怎么做去达到自我期许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支持,尤其是家长的支持。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持什么态度,影响孩子同一性整合是否顺利成功。
在和孩子们一起活动的时候,我看到大孩子们内心的担当,这个担当,是他们愿意去承担责任,愿意为了维护家庭做出自己的努力。愿意力所能及的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家、照顾弟弟妹妹。这样的意愿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并不因为他们自身发展的状态如何而缺失。只是有一些孩子因为长期被家长替代、压制而无法表现自己的意愿,所以不那么明显。
这个恰逢其时的担当,正是家长需要看到的地方,是有助于孩子最终完成青春期发展目标“忠诚”的有效途径!
自尊和被尊重的需求
被尊重在这个时期变得很明显,很多孩子反感家长一贯把TA当成小孩的行为。不愿意家长左右自己的行为,不愿意家长干涉自己和朋友交往,甚至有很多不跟家长说的小秘密。这些现象对于习惯了控制孩子的家长来说实在是让人抓狂的,我认识一位因为再也无法控制长大的儿子的行为而暴跳如雷、成天跟孩子互相扭打的妈妈。她既无奈又无助,却不能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相反,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需求,主动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环境和时间,同时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多方面思考再做,这样的方式更能拉近亲子关系,帮助孩子get更多的生活技能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而尊重孩子,就是承认孩子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了,就是信任孩子的担当,给孩子自立成长的可能。
对家庭的忠诚需要被看到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对家庭的忠诚是非常突出的。
很多大孩子愿意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可是帮忙有时候会出错,有可能拿的东西不对,放的太多太少或者蹭掉了什么东西,打碎了什么东西,于是被爸爸妈妈责怪。孩子本来想要学做事的心情一下子被打击了,前面做的努力都不被家长看到,面对这个委屈孩子不知道怎么办。
有些孩子是看到爸爸或者妈妈很辛苦,于是潜意识就去替代父母亲申诉这个辛苦,其表现就是让自己的行为吸引父母亲的关注。
结构派家族治疗创始人米纽庆的唯一华人入室弟子李维榕老师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反映父母的问题,80%反映的都是父母婚姻的问题,主题几乎都是琐碎的事情。家庭的症状总要从一个人身上的病症反映出来,而孩子通常首当其冲的承担了病人的角色。”
看到孩子的状态=看到家庭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做为心理咨询师,总被世人误解为“算命的”的原因吧。看上去这个误解很荒谬,可是孩子替代呈现家庭问题的现象,却是事实。
这一切承担,都是因为爱
孩子对家庭的忠诚是与生俱来的,是从爱的本源而来的。也最终会在爱的支持下学会守护自己的边界,成为独立的人。把对自己的期待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统一起来,完成同一性整合的过程。
所以我们的家长要看到青春期的孩子所具有的心理能量,那种担当的力量。用爱去沟通去接近这个关系,信任孩子,支持孩子,从而给孩子顺利蜕变成一个外在表现更有担当的人,能够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言行。
这样的孩子行事更加从容,学习、做事更加主动,更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并懂得如何相处。想要拉近和青春期孩子的关系,就去看到TA的担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