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一开始看起来是有些晦涩难懂的,“表现”原理的阐述和说明主要围绕着“趋向感受”这个抽象的概念展开。思想、心理状态,随着时间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事物面前,如同流水一般,断断不会一成不变。思想的大河流的每一个小分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微不足道的变化,然而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变化汇成一股洪流足以造成大观念根本性的扭转。
接着开始变得让我停不下来阅读的就是书中形形色色的心理学实验了。第一个介绍的就是著名的津巴多监狱实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研究室耗费心血多年改造的模拟监狱,实验者被要求扮演囚犯和狱警两种不同的角色。不知不觉中“狱警”逐渐显示出虐待狂病态人格,而“囚犯”显示出顺从和沮丧的罪犯姿态。仅仅几天,实验状况便超出预设的界限,对参与者的心理伤害几乎达到了危险的程度,所以津巴多本人在实验的第六天也意识到了实验的危害性并停止了实验。尽管这个实验遭到了强烈的舆论谴责和否定,但是却毫无疑问地正式了自我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的可变空间之大简直匪夷所思。
我不由得联想起许多入戏太深的演员的自杀式结局,如果认真地去扮演一个角色,就会与这个角色越来越接近,行为对于自我,有这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有些人从这样的角色扮演中走了出来,像蝙蝠侠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而有些人却没能走出来,哥哥张国荣的死,断背山主演希斯莱杰的死。通过极端的手段达到最传神的角色刻画和性格塑造,却会整个人都陷入这个角色的影子无法自拔。那么不难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需要让自己处在更多的正能量当中,正能量才会影响自己做出更多正能量的行为。1966年的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罗森塔尔以赞许肯定的态度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到校长和老师手上,实际上名单是随机挑选的。然而神奇的正能量使得名单内的这批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性格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
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精髓是:人是通过行为来感知思想和情感的。
有了行为方面的感受,才能感觉到思想和情感,行为能够极大地影响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也会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不要去在意究竟是思想还是行为的影响在先,因为这就像永远说不清的鸡和蛋的问题。而“表现”原理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星座学,它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思维、行为、情感,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这也刚好应征了为何不信星座学的人总觉得不准,信的人觉得非常准。因为相信星座学的人,会在潜意识里表现得更像自己星座描述的性格,潜移默化地进行正能量的影响,当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就会转化为自我的一部分,变得不需要模仿,而是自然的表现。
在“表现”原理的基础上,心理学家还做出了各种延伸性的实验。例如吊桥效应证明了,通过适当的外部刺激,人的身体会呈现出陷入爱河时才会出现的一些表现方式,能够激发人们感受爱的正能量,仿佛觉得自己真的陷入了爱河。既然知道了行为几乎可以决定思想,如何留住爱情、控制情绪、克服恐惧、摆脱恶性循环和不良嗜好、消除过分的不必要的罪恶感这些大难题,都可以通过应用“表现”原理,来进行良性的诱导。斯坦福大学的杰里米.贝伦森教授的阿凡达计划,借助了VR技术,完成对詹姆斯“表现”原理的又一次印证,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角色在行为特点上也具有相似性和相互影响,思想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我们通过身体认知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就是时时刻刻保持着敏锐的辨别力,其次要永远提醒自己行动是评判自己的标准,哪怕昂首挺胸这样最简单的姿态也会对人的精神面貌有内在的影响。最后须谨记的是,我们需打破常规,做出改变,就能聚集正能量,是身心处于更年轻健康的状态中。
“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像是已经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
许多伤怀的文人说:“命运不可抗”。怀才不遇、伤春悲秋、愤世嫉俗,把自己看得渺小,仿佛在命运的激浪随波逐流的蚍蜉。说人生是舞台,自己是戏子,命运是剧本。然而自古至今,多少成功或者平凡的人都在用行动改写着命运证明着:每个人都是戏子,却也是编剧和导演。主角配角,悲剧抑或喜剧,是史诗还是神话,无非自己一步步来左右。
所以,命运说:请开始你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