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是带着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教室的。如果他们最初的理解没有得到考虑的话,他们就很可能无法掌握新的概念和信息。或许他们能够为了考试而记住这些新知识,但是考完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前概念。
2,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1)具有深厚的事实性知识基础
(2)在一个概念框架内理解事实和观点
(3)对知识加以组织以便提取和运用。
3."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
(一)
我们有时候很惊讶学生总犯某些错误,或者很难掌握某些概念,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前概念,或者说先前经验阻碍了新概念的掌握。我们都知道,学生先前的经验,即所谓前有、前见、前概念,往往既是理解新概念的基础,又是理解新概念的障碍。
大量的练习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的出错率仍然很高。尤其是题型稍加变换,又不会了。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处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出现在两个方面:
1.前概念阻碍了新概念的吸收,因此始终在以前概念解决问题。
2.没有建构起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练习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学生从大量的练习中总结和习得了表面特征,并以此来判断,但没有真正地理解题目的形式结构。就是说练习严重依赖于情境,而不是理解,依赖于知觉,而不是运算。
学困生的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这里:有些概念没有真正地明白,反复地练习和讲解没有用。一定要追溯到他的症结,就像心理医生查找精神病人的童年经验以找出情结一样。 怪孩子是最糟糕的,要意识到,学困生:是我们专业发展最好的导师。
(二)
第二条原则至关重要。
(1)具有深厚的事实性知识基础;
(2) 在一个概念框架内理解事实和观点
;(3)对知识加以组织以便提取和运用。
前两条表达的是几教育学上的核心冲突,即记忆与理解的冲突,事实与观念的冲突。学生到底要不要背诵乘法
《教育的目的》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忘掉了你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来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掉知识,形成智慧。
如果学生记忆了大量的事实,但是缺乏理解事实必要的概念框架,那么,就是机械学习而非意义学习;如果学生缺乏大量的事实性知识作为基础,一味地强调理解,那么,理解可能会变得空洞和缺乏细节。久之,容易眼高手低。
优秀的老师,明白究竟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事实性知识,并且进行过关巩固。这包含了一系列的动作:
1.确定核心的事实性知识;
2.将这些事实性的知识以一定的方式放入到结构中(包含了解释)。
3.以过关等方式确保掌握。
如果事实性知识过于宽泛,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记忆负担,影响理解,并且湮没了重点。在这里关键是明确“核心事实知识,又回到了知识清单这个话题,回到了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话题。
(三)
第三条原则所表达的,是一种学科智慧: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可以灵活生动地加以调用。何在模块学习中,让学生知道全局,掌握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