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阴
诊疗椅上的谎言。
一部可以让你对心理学个案上瘾的书。
第一个案例:一位女性对于危险性性行为上瘾,且进行着疯狂的自我毁灭。
由于内心持续性地感到空虚。
第二个案例:一对情绪不稳定的夫妻;前者因后者什么都不在乎而惧怕离开,后者因曾经的变相强暴而怨恨并报复。
你看,这个世界对于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多么不公平。
国内部分书籍并未认真还原诊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心理活动。
致使我们对于心理问题一直在回避和惧怕。
想来也是,处于一个千年难遇之格局的我们,受到多方冲击,如若尚未好好处理,便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心理问题,此处的心理问题多半是指由于某一特殊事件而造成的所谓阴影——那些你当初并未觉得会随着时间变成影响你一生的阴影。
我作为一个曾经拥有那种相似的空虚感的人,读着作者精心挑选的句子,都在同情那个时候的自己。
这本书讲的是人伦。
我却看到了自己。
好似是一个缓慢自我治疗的过程。
只是来得晚了一些罢了。
还好还好,现在也稍稍可以理解一些为何患病的人对于反移情如此排斥。
因为他们会将对于毒品,性爱以及酗酒的依赖全部转移到你的身上。
简单来说,内心受到重创的人,需要一个精神支柱,而你,恰好便是。
曾有位长辈向我诉苦她的精神支柱有多么令她伤怀——她的儿子,仍旧不懂事地将自己现在尚未得到的和不够努力的怪罪在自己母亲身上。
她已然面目狰狞,但世界对她未免太过于吝啬了。
她的生活以某一个人为重心时,便将自己的一切全然奉献给孩子。
当她哭诉所有所有的伤痛,所有所有的不堪,我怎么只看到了一个枯萎的灵魂,妄想从这样被自己感动的情愫中,得到些什么呢?
或许这样的说法太过没有人情味。
但事实证明,她每日的情绪爆发,借口全部都是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如何如何让她伤心难过。
长此以往的负面情绪再加上火上浇油的嘶吼和抽打。
她的孩子变成现在这样我已经不觉有多么奇怪。
人们常说的控制情绪,在现代很多人身上几乎做不到。
所谓正面对峙,多的反而是无谓发泄和怒火中烧。
多么可悲。
仿佛我们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受到内心究竟在熬着什么样的苦药。
仿佛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感受到我们哪怕那一点挣扎和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