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半桶水翻译,能碰到这个翻译机会,首先是要感谢自己的平台和学校。其次是要感谢自己还没有完全放弃口译,还在继续训练和坚持,因此有一定的口译能力。最后要感谢客户给予的机会,我们长期的展会合作使得客户对我信任有加。
我想,人生中的很多事,都是靠相互间的成全,或者说是缘分。所以才有你认可我,我认可你,你理解我,我理解你。
首先说陪同口译的任务。主要是陪同客户,从A市接到B市,然后陪同两个外商进行工厂考察和商务谈判,之后送客户上动车就算完成任务。
我提前一天和客户约好八点A市动车站见面。早上六点就起来了,洗刷完毕,然后打的半小时到动车站,赶上第一班去A市的动车。动车上速度解决早餐,然后眯了一会。八点准时抵达A市。
而后马上给客户电话,客户回答五分钟后抵达。于是等了五分钟。没来。第二次电话,客户回复五分钟抵达。五分钟后仍旧没来。算了,继续等待。第三通电话,客户说我起床了。又过了二十分钟,还没来。第四次打电话,客户回复刚吃完,准备打的来火车站了。在整整等了四十分钟后,客户终于来了。印度阿三的时间观念我真的是服了。
你妹啊,这个时候排队买火车票的队伍都到门口了。由于老外只能用护照窗口买票,我们只好排半个多小时队,才买到十点从A市出发的动车。我也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淡定点来吧。
安检上车,车上简单和客户沟通了下,了解一下他们的口音和、会谈目的和口译时的注意事项。然后是休息。
十一点抵达B市。工厂已经派人来接我们了,经理X开着宝马5系已经等待多时。
四十分钟后抵达工厂。然后泡茶开始商谈。翻译内容都不难,但是有的术语自己不会,只好和客户解释。主要内容不外乎相互介绍、回顾上次商谈要点、此行目的。有些术语之前我认为客户会用到,准备了,结果并没有出现。商务陪同里面,如果我们没有接触到业内人士,还是很难了解到他们的行业话语。所以,还是需要实践的打磨,译文才能符合他们的行业语境。
中午吃饭,客户说只吃蔬菜,因为他们吃斋,工厂老板说这怎么行啊,点了一大堆招牌特色菜,满汉全席。老外一开始还挺矜持的,只吃素菜,后面聊开了,也就放开了,大鱼大肉地进。期间的菜名翻译真是不好处理,而且菜名还有典故,比如当地的汉堡包,得和客户解释半天。比如什么海蜇皮、秋刀鱼、酱大骨。很难,必须要有相关术语的积累。吃完继续回工厂商谈。
下午的谈判主要是新订单的下单要求和条件。这块双方一开始互不相让,工厂说客户的量太少还要不打标签贴牌生产,不愿意做。后来经过几番沟通,工厂老板妥协了,说权当是打入印度市场的前奏,暂时不打自己的品牌。所以双方得以最终建立合作关系。
其实,任何生意都是需要双方退一步的,否则很难做成,除非有一方是非常强势的。译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去协调双方矛盾,避免矛盾激化,谈判出现破裂。可能要尽量在语气、语义上做些调整,娓娓道来,不用过于激烈的词汇,做好协调角色。相互谈判语言并不难,所以只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功底,都可以有效应对。难在协调,难在疲劳作战。
谈判最后取得成功,外国客户下单,双方生意谈成。我也可以顺利地拿到工钱,去犒劳下自己了。放轻松,巧面对,商务陪同并不难。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工厂老板确实是奇才一枚。十八岁开始自己办工厂,因为研发产品断掉一根手指。后来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产品几乎垄断国内高端市场,因此积累千万身家。
但是他却没有一点土豪的架子,平易近人。客户来了,他亲自去切割石材,展示自己产品的质量,弄得一鼻子灰。他的两台5系和一台M6,停在家门口,自己的兄弟想开,他就给他们开。而且去吃饭的时候,他让客户和我坐M6,他一个兄弟开车,自己坐别的车。晚上吃饭时,也非常客气,一个劲给客户和我敬酒夹菜。光招呼这两位客商,一天就花了近一万。
我想,这或许就是他那么成功的原因。富而不炫,平等待人,方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