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1, 上海
维 心 说
这一段《传习录》中,学生有个疑问,即按阳明先生的理论,心学的格物之说简单明了,可是为什么如朱文公(朱熹)这样绝顶聪明的人反而没有领悟呢?
阳明先生的解释是,朱文公精神气魄雄大,早年开始就立志做继往开来的大事业,所以就专注于学术考究和写书著述上,并没有专注于克己修身。
如果朱熹一开始关注切己自修,自然就无暇去做考究和著述的事了。等到自己德盛得道,如果还担忧世间道之不明,就会像孔子删述《六经》那样去删繁就简,简明开示于世人,而不是写长篇大著了。
朱熹早年读了很多书,晚年方有所悔悟,这是顺序做反了。
接下来阳明先生和学生就朱熹的晚年悔悟还进行了一些讨论,不过觉晨没有对朱熹的晚年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不做过多的评论。
在这段话中,觉晨的观点与阳明先生有少许不同。
觉晨认为朱熹做学术考究和写书著述并没有错,也并不是我们去修身而其它事都不能去做了。相反,我们应该在做事的过程中去切己修身。做事是“惟精”,修身是“惟一”,这并不矛盾。即使阳明先生自己也鼓励我们在事上磨练,可是对理学大家朱熹有点苛刻了。
只是要注意的是,做事或成就大事业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终极目标,否则就会堕入私欲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正如昨天所说的黄金之喻,我们如果只去关注增加斤两而不去提升黄金的成色,最终只会得到一堆废铜烂铁。
回到朱熹的一生。其实能称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和儒学奠定几百年的发展基础,朱熹居功至伟。只是从宋朝陆九渊到明朝王阳明,心学一直是以理学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所以总认为朱熹理学不是正道。
觉晨虽然也推崇心学、传习心学,但也绝不贬低理学或其它学说。就好比信仰上帝的人也不能强求所有人都要信上帝,也不能否认也有很多人信释迦摩尼甚至什么也不信。
朱熹向一草一木求天理的格物致知虽然相对心学是南辕北辙,但也没必要去刻意堵死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路,而是可以去影响或引导人们,由向外求理转而向内求良知,再去致其良知。
尽管南辕北辙,也并非毫无意义。阳明先生自己不是也在朱熹的格物致知上碰了不少壁而最终发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吗?即使不是最佳捷径,但走不通的情况下,可以让人知道及时调整方向,这也是路存在的意义。
世间大路万千,每人各走一边,不求同路同行,殊途合归于天。
天即心,心即理,如是而已。
原 文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着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维心说(wei_xin_shuo)
阳明心学传习平台
除原文部分外,文章内容由觉晨原创,版权归“维心说”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