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问,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缺乏自主性时,你的做法是什么呢?我发现,好多家长,在遇事时,常常帮助孩子做主,以求马上“止损”。
对此,他们或许有很多理由:孩子还做不了主呀,孩子还小呀,还负不了这个责呀……这时,有人还会想,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我们不帮他做主,他会把事情弄糟。
我也是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女儿都10岁多了,虽然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在做家务的主动性方面,却不十分令我们满意。
直到前段时间,读了《做自己人生的CEO〈激励管理:怎么让别人更加主动〉》,我对培养孩子主动性有了新的感触与见解。
学习知,父母太多的着急、忧虑,让我们“不十分满意”自己孩子的自主性。而越不满意,越去干预,让我们眼中看到的孩子,一直都缺乏自主性。
孩子犯了错,我们都想帮他,但方法很关键。
回忆自己教育孩子的过往,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总认为要减少“试错成本”,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学习上是这样,生活上也是如此。
因此,我在行动上就会更多地包办代替。哪怕洗个碗,都怕耽误孩子学习,自己洗了。可悲的是,孩子吃完饭,有时连碗都不会收了。
之前,我们总是一心盯着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妈妈更是神经高度紧张。
在作业群里,只要看到孩子考试没达到理想成绩(第一名、第二名),或者孩子在课堂上违反了什么纪律被扣分,妻子的情绪都会像火山一样,一下子爆发出来,除了当着我抱怨孩子,甚至常常把矛头指向“主管教育”的我。
为人父母,我们好多人,每一天,每件事情上,生活都似乎围绕孩子展开。父母累,孩子也累。
经反思,渐渐地,也看到了自己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一想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比起孩子的成绩和眼前犯的错,我更担心培养出一个缺乏自主性的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脱离父母的视线,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
有了这样的顾虑,知不足而后补!
恰好,阅读学习,让我大开眼界。在《做自己人生的CEO〈激励管理:怎么让别人更加主动〉》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主动性“要求”不出来,但主动性可以被“看到”,只要看到,就能使用它,更好地与别人合作。
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不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孩子合作呢?
对比激励管理办法,我发现,原来我和妻子在教育上踩的坑,很多时候,都是没看到孩子的自主性造成。甚至是在昨天,孩子读课外书的主动性——为了“消遣”(之前他也给我说过两次),可我偏偏视而不见,要求孩子读一阵子歇歇眼睛,再想想读后懂了什么。
这不,我其实是正在破坏他的学习主动性呀!再追溯远一点。早在一年前,孩子就给我说,他的读书目的和我们成人“不一样”。间接性地,是在告诉我要接受这个“不一样”,看见他学习的主动性。
这些,却被我忽视了。痛定思痛。想一想,为什么作为家长又身为老师,也包括身边很多自认为懂教育的人,都要过分去干扰孩子的学习兴趣、破坏孩子选择的自主性呢?
通过今天的阅读学习,我感悟到一个点:要看见孩子的主动性,就要学会反话正说。
“反话正说”的思维转化公式为:他不主动做A事=他主动做B。
还记得,前个假期女儿去上英语辅导班。报课前,孩子妈妈一遍遍唠叨,告诉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这唠叨,都持续了一年多,我却一直有一些反感她的这种干预。我始终怕给孩子增加负担,迟迟未同意。
然而,报课这事,还是在孩子妈妈的一再坚持下,交了钱。使我略感欣慰的是,孩子一次次也跟我说,报课学英语很重要——即使不完全是发自她内心的声音,我还是放了心。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孩子的两个同班同学——也是她最好的朋友也报了英语,而且在同一处学习。这时,孩子变得欣喜万分。他的学习动力,仿佛瞬间被激发出来了。
从这件事中,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孩子不主动去辅导班,就等于他主动延长社交时间。
在这里,运用的就是“反话正说”。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主动性,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主见,而不是一次次去干预。借“反话正说”的思维,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喜欢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