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8月份依次读了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X:条条大路通罗马》、蔡崇达的《皮囊》、汪曾祺的《人间至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和王废编著的《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共计5本书。
【1】《罗马人的故事X:条条大路通罗马》(盐野七生 著 韦平和 译)
从3月份开始接连读了4个月的“罗马人的故事”,有点读不下去了,故事还没有精彩到让我如饥似渴的地步,盐野老太太也很絮叨,读着读着就有点犯困,所以7月就没有接着读。
到了8月,又重拾罗马,特意挑了一本项对熟悉,读起来比较轻快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卷10与这个系列其他卷不同的是,没有采用年代纪事,而是特地把罗马的基础设施单独拿出作为一本书详细介绍。
“早在还只是台伯河边的一座小城的时候,罗马人就有了强烈的向外拓展的倾向,而不是闭关自守。”
与古罗马相比,我们中国人的居所无论是戒备森严的紫禁城还是层层把守的王府大户,甚至是平常人家也有院墙隔离。记得几年前,有“专家”提议,将居民区的大门围墙去掉,改成街区,这样可以扩大居民活动范围,但提议遭到全民反对。我们购买和建造房子的首要目的是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围墙和大门一旦去掉,我们的安全势必失去保障。
“一位现代历史学家写道:温泉对于罗马人是一种磁铁,无论是旅途的风光还是身体的疲劳,只要一泡温泉,都能够一扫而光。”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为什么国内的洗浴中心全部一股脑儿的罗马建筑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是“泡澡加速了古罗马社会的道德沦丧,所以当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们连一把刺刀都持握不住。”
但在盐野老太太眼里,罗马的“公共大浴场”使罗马人保持身体清洁,远离疾病。反而是到了公元4世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避讳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所以公共浴场一下子变得萧条起来,人们也不太注意个人卫生了,于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黑死病”开始肆虐,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不能确定谁是谁非,毕竟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2】《皮囊》(蔡崇达 著)
最早读到的是在别处刊登的讲99岁阿太那一篇的《皮囊》,非常喜欢阿太这种恶狠狠的角色。
初以为这是“阿太传记”或者写肉体和灵魂的书,后来读到整本,才知并非如此,而是十多篇的小说体的散文合集。
最喜欢的还是写亲人的前3篇:《皮囊》、《母亲的房子》和《残疾》,后面的几篇感觉用情过猛。
【3】《人间至味》(汪曾祺 著)
5月份读过一本北大路鲁山人的《日本味道》,也是讲食物的。不同的是,北大路鲁山人是出世的,追求个人品行,对食材和食器都很讲究和挑剔。而汪曾祺是入世的,文字里充满烟火气息,着重于小吃小食和各地文化。两个人都很幽默,鲁山人是刻薄毒舌,而汪曾祺就平易近人了。
例如,汪老写吃茶。
“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的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讲究,对茶叶不挑剔。青茶、绿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茶叶多是别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煮茶叶蛋。
汪曾祺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一个观点:无论是食物还是文化,口味都要杂一点。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如此。”
“一个文艺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
这于我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不管是食物还是书籍,我都很“挑食”,爱么就爱的要死,不喜欢的连碰也不碰。
小时候非常挑食,牛羊肉不吃,肥肉不吃,萝卜茄子不吃,葱姜蒜不吃,面条也不吃,那时候我妈做午饭还得单独给我蒸一大碗米饭。中午一半米饭配菜,晚上一半鸡蛋炒饭。有一次,我妈用羊油炒饭,被我一下子吃出来,剩又不敢剩,吃又吃不下,磨磨唧唧最后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偷偷在树根旁边挖了一个坑,把饭倒进去埋起来,以为万无一失,谁知我家狗闻到味道把饭又刨出来被我妈发现了,结果又挨一顿吵。
后来上学工作都是天南地北吃食堂吃饭店,以前不吃的也渐渐吃了。虽然吃是吃得多了,但对羊肉仍旧非常嫌弃,无论谁劝都不会为之心动而去吃一口。
汪曾祺在《手把肉》里写道:“在我一生中吃过的各种做法的羊肉中,我以为手把羊肉第一。如果要我给它一个评语,我将毫不犹豫地说无与伦比!”曾老说的手把羊肉特指蒙古草原上的羊肉,味道不膻,结果他又在《四方食事》里说:“我几次到内蒙,吃羊肉吃得非常过瘾。同行有一位女同志,不但不吃,连闻都不能闻。一走进食堂,闻到羊肉气味就想吐。她只好每顿开水泡饭,吃咸菜,真是苦煞。全国不吃羊肉的人,不在少数。”我就是汪老说的女同志这种人,在我看来,羊肉气味已经不止是一种难闻的气味,而是像一层结实的不透气的塑料薄膜一样能把人糊得窒息。以前流行小肥羊火锅的时候,大街上到处都是这种店,我一看到这个店就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要不然会昏倒的。
【4】《枯枝败叶》(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刘习良 笋季英 译)
《枯枝败叶》马尔克斯在28岁出版的成名作,也是百年孤独的雏形,虽然很稚嫩,但它终于开花结果,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百年孤独》。
【5】《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王废 编著)
本书依次介绍了胡适、傅斯年、林语堂、于右任、王国维、徐志摩、梅贻琪、蔡元培、南怀瑾、陈演恪10位民国大师的生平才学。他们通古博今,学贯中西,在传统文学这条独木桥无以为继的时候,为我们架起了立交桥,使我们的文化能够到达更辽阔的地方。人们常常感叹:大师之后再无大师。我反而觉得,有他们就够了,每个时代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不同。我们除了要汲取他们留下的精神食粮之外,也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
这本书解决了我的一个疑惑。之前看书看影视剧,总觉得台湾比大陆文化传承的要好,现在才知道,当时蒋介石带走的不止是金银财宝,还有这些大师国宝啊!